[摘要]技術創新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源泉。在區域經濟視角下研究企業技術創新,通過政府和企業聯動,改善促進技術創新因素作用的效率,加快技術創新;同時,技術創新帶來較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價值,促進經濟的增長,這是尋求技術創新與經濟持續循環上升的新道路。
[關鍵詞]技術創新 區域經濟發展 動力 因素
所謂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國民產出(包括商品和勞務)的增加或人均生產水平的提高。我們一般用國民生產總值(GDP)的發展水平來衡量地區經濟的發展。技術創新推動經濟發展這一理論,在國內外已經多位經濟學者證實。在區域性經濟的實證分析方面,李紅松、田益祥(2003)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行了測算比較。馮敏(2006),鄭杰(2006)等人也分別對省市的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
一、生產函數模型
生產函數是用數學函數表達式的形式來體現勞動生產過程中,各生產要素與經濟效益可能的最大產出量之間關系的,目前常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即:Y=f(A,K,L, , ,)C—D生產函數模型表示為:
式中:Y為經濟效益產量(GDP);A為效率參數,具體反映了廣義技術進步的全要素生產率(外生變量)。K表示資本投入量,體現為固定資產投資總額;L表示勞動力投入量,體現為從業人員數量。其中全要素生產率A是可變的,它是由科研機構數量、科技技術投入、技術產出等各變量所確定的外生變量函數。對C—D(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兩邊取對數,得到:
(1)
全要素A可以表示成各技術、科研要素的函數。
(2)
將(2)式代入(1)式可得:
(3)
在實際社會經濟中X1、X2、X3……我們通過以下幾個這要因素來描述:X1高新技術引進支出,反映高新技術投入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X2內部科技活動的支出,反映區域內部科研投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X3從事科技勞動的人員數量,表示科研中的勞動投入;X4科研機構的數量,反映了該地區從事高新技術產業研究的專業機構數量;X5專利產出數量,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成果的產出量。上訴模型中的全要素A通過刪選主要因素,被簡化成:
(4)
二、我國東、中、西部區域經濟分析結果
根據我國各年的《中國高技術產業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年鑒》等文獻資料。分別運用該模型計算我國東、中、西部的技術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函數的各系數。將我國東、中西、部的數據分別按模型(4)進行統計回歸分析, 得到的r1……r5的值,結果顯示東、中、西部,各種科技進步的分量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存在差異。
由計算結果可見我國東、中、西部地區所建立的3個生產函數方程的R-squared值都接近1,表示這個方程能很好的解釋三個區域經濟增長的變化。模型擬和度較好,上述各變量因素的變化能夠較明顯的影響本區域相應的GDP增長。
由上表各系數可以看出,引進技術支出(X1)在東部地區出現負相關,在中、西部地區出現正相關。而西部的正相關系數相對較大,原因是西部科研技術相對落后,引進的新的生產力發揮了很好的作用,西部依靠技術引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中部地區先進技術的引進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而東部地區本身科研水平相對較高,新技術的引進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增長相對與針對新技術的費用支出,不能夠抵消成本費用,所以產生了負相關性。
科研經費內部(X2)支出西部地區呈現負相關,東部、中部地區呈現正相關,并且東部地區正相關性顯著。說明了東部與中部地區內部科研費用的支出,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科研投入產生了新的生產力。尤其是東部地區,區域經濟發展依靠自主研發的比例較高。而西部地區自身科研水平相對較低,科研成果又缺乏良好的轉化環境,使得科研經費的支出得不到預期的回報,因而呈現負相關性,不過隨著西部經濟的發展,科研水平的不斷上升,西部地區的這種現狀會有所轉變。
從事科技勞動的人員數量(X3)從上述計算結果可以得出,我國東、中部地區,科技從業人員數量的增加會相應地促進本區域經濟的增長,而西部地區的科技人員數量增加,反而會降低它的經濟增長效率。這是由于西部地區較差的科技轉換環境以及相對落后的科研水平所引起的,是影響我國西部地區科研從業人員勞動效率的重要原因。根本原因是西部地區科研人員的投入以及科研人員的的工資、研究經費等,必然會反作用于經濟的增長。
r4全為負值,表示科研機構數量(X4)的增長會負相關于區域經濟的增長,科研機構數量的增加并不能夠預期地促進區域經濟效益的增長。這可能是由現階段我國建立科研機構的政策決定的,目前我國科研機構并沒有走市場化的道路,因而科研機構的成果大都不能夠順利地轉化為新的生產力。因此科研機構的數量增加并沒有明顯促進經濟的增長,反而由于在科研方面科研投入了大量資金,使其對區域經濟的增長產生了反向的影響。
專利數量(X5),在不同的地域表現出了截然相反的結果,東、西部表現為負的相關關系,而中部的專利成果對經濟增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中部的專利產出能夠比較好地轉化為生產力。西部經濟相對落后,科研產出缺乏好的轉化條件。東部出現負相關性的原因,可能是能是東部的科研強度高,專利數量大,轉化為生產力的比率較低,相應的專利費用,使得正的因素被不同程度的抵消,出現了負的相關性。
綜上可見,我國中、西部區域在新技術產業的投入促進區域經濟效益的貢獻方面表現不是很明顯。中部區域的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相對較高,因此對經濟的貢獻明顯,但中部區域的高新技術產業數量有限,因此也不可能對中部區域的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東部的科研產業分布最多但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比較有限,原因是科研的生產轉化程度低,基數大,比率小,投入不能完全地轉化為生產力。而西部地區資本相對匱乏,且科研水平相對落后,因此科研的投入增加勢必會減少其他產業投入,所以其并不能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反之,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西部的經濟發展。
三、結論
通過本文的計算分析可以得出:高新技術產業在各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了明顯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地區之間的作用不盡相同。目前,在我國東部地區明顯領先于中、西部地區,而中部地區具有三者之中最高的利用率。我國西部地區則無論從高新技術產業的數量到對經濟效益的貢獻程度來看都相對較弱。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相應地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東部技術經費的內部支出收益率最高,而中、西部地區對于技術引進的資金利用效率比東部地區要高;除了西部地區之外,高新技術產業從業人員的投入,都會對本區域經濟的增長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科研成果的產出和科研機構的數量的增加并沒有對經濟效益增長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科研成果數量較少或科研成果轉化為新生產力的比例太小,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四、建議
加快科技與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因為科研成果只有在轉化為可用生產力后,才能夠發揮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而研究、轉化、生產的一體化形成才可以使科研成果更加順利、方便、快速地轉移到經濟發展中來。在加快研究、轉化、生產一體化模式中,既要對高等學校、重要科研院所等研究機構緊抓,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又要對大批高新技術創新開發型和服務型機構適當地放開、放活。通過經濟結構調整、高新技術人才交流,將它們投向市場,通過各種形式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力。通過市場調節機制,努力尋求理想的開發技術創新合作伙伴。加強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間的交流協作,通過技術改革創新,動力機制的調整,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開發、創新能力,增強企業自身對高新科技成果的吸收和轉化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建平等.《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2]鄭曉齊,葉茂林.《高校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王榮,楊曉明.科技進步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J].價格月刊,2007,(2)
[4]岑遠恒.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J].集團經濟研究,2005年,(11)
[5]王敏晰.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及啟示忉.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lO(4)
[6]王磊.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選擇與變遷的制度經濟學分析——個理論分析框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7]于同申.發展經濟學——新世紀經濟發展的理論與政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