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末,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曾威脅說要將擊劍從奧運比賽項目中去除:據(jù)說,這項運動觀眾們看起來很無聊,電視臺轉(zhuǎn)播起來興趣也不大。擊劍人士們當然嚇壞了,甚至曾一度亂成一團。結(jié)果,一場變革在擊劍運動中發(fā)生了:密封式網(wǎng)狀面具被替換成了透明塑料式面具,劍道上所有多余的東西也被清空。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組委會在佩劍項目上首次嘗試了無線攻擊定位系統(tǒng);在北京奧運會上,花劍運動員也擺脫了電纜式有線電子信號傳輸系統(tǒng);而在倫敦奧運會上,重劍也加入了無線大家庭,從而讓擊劍運動中應用三種兵器的運動員全部擺脫了電纜的束縛。
不過,在擊劍訓練中,有線式攻擊定位系統(tǒng)仍被大規(guī)模應用,因為其基本上是百分之百不會出錯,而無線設備的可靠性則仍受到人們的懷疑。

無論大賽的組織者決定應用有線還是無線攻擊定位系統(tǒng),擊劍運動員的分數(shù),在最后還是由裁判來決定。電子設備確定的只是攻擊形式:彩燈亮起或是白燈亮起。而裁判則能決定,兩位對手中誰擁有優(yōu)先權(quán)。在同一時間雙方互相擊中的情況下,重劍比賽中,通常雙方都會得分;而在佩劍及花劍比賽中,分數(shù)通常只會給一人,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無人得分的情況。
應用無線攻擊定位系統(tǒng)時,信號是直接傳遞到擊劍運動員的面罩上——面罩上有一套光源控制板。在擊中的情況下,會亮起不同顏色的燈——色彩則取決于運動員攻擊的有效性。通過無線傳輸(比如藍牙),面罩的信息還會重復顯示在電子記分牌上。
除了奧運會,無線攻擊定位系統(tǒng)還運用在擊劍世界杯的比賽當中,而其他的賽事暫時還擁有選擇權(quán)。這主要是因為世界上目前只有一家公司的無線設備獲得了國際擊劍協(xié)會的認可——烏克蘭的CTM公司。安裝這些設備的費用約為5000-6000美元。而且,除了這些昂貴的費用之外,比賽時還要邀請該公司的數(shù)名工作人員到現(xiàn)場為比賽提供≠≠保障,以便及時清除可能出現(xiàn)的故障。另外,無線攻擊定位系統(tǒng)還有一個缺點:同時應用該設備的劍道不能超過四個,要知道有線攻擊定位系統(tǒng)同一時間則可以為20場比賽提供服務。
擊劍運動中,每種武器都有自己的攻擊定位規(guī)則。在花劍比賽中,只有在劍尖壓力超過500克(不低于0.025秒)的情況下,攻擊才會被確認;在重劍比賽中,則要超過750克(而且要比對手早0.4秒);不過,在佩劍比賽中,只要接觸到對手身上的電子夾克就被認為是有效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