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和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2012年4月14日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議員的個人收入和財產清單,這是自2009年5月國家公職人員根據“反腐敗法”開始向社會公示個人收入和財產以來,俄議會第三次大規模公開議員的個人財富信息。議員們起初是在社會輿論壓力下公開個人財產的,公眾對公布數據的真實性也有質疑。盡管如此,俄羅斯掌握公權力的官員必須公示個人收入的做法正漸變成一種制度,被俄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并在客觀上加大了全俄反腐力度。
財產公示沒有例外
2012年4月14日,超過500名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和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議員向社會公開了收入和財產清單。公布的信息表明,議會上院中億萬富翁者不乏其人,下院一些議員的收入同樣不容小覷。在450名國家杜馬議員中,近50人在2011年的收入超過3000萬盧布(100萬美元)。
此前,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總理普京、總統辦公廳工作人員以及部門領導人都相繼公布了2011年收入和財產情況,梅德韋杰夫和普京的收入分別為337.1萬盧布(11.2萬美元)和366.2萬盧布(12.2萬美元)。俄總統助理德沃爾科維奇的收入超過400萬盧布(13.3萬美元)。在政府官員中,副總理赫羅伯尼位列榜首,去年他的收入達到了4.84億盧布(1603萬美元),除了擁有賓利、奔馳等豪華車外,赫羅伯尼還在俄羅斯和意大利擁有數十塊土地等地產。
腐敗“頑疾”沉疴難治
俄羅斯法律規定公職人員公示個人財產背后有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備受國際社會抨擊的腐敗問題。國際清廉指數排行顯示,2010年,俄羅斯在參與排名的全部183個國家中排在第154位,2011年排名第143位。
腐敗是俄羅斯社會的“痼疾”,經年不愈,已滲透到各個領域,公檢法等強力部門是腐敗高發區。商業、教育、工程建設乃至軍隊、國防等領域,都是貪污腐敗的重災區。
俄羅斯內務部經濟安全司副司長納扎羅夫曾表示,2010年俄羅斯官員收受的賄賂平均數額超過6萬盧布(2000美元),是2009年的2.5倍。
貪污腐敗還導致了資金大量外流。據統計,俄羅斯去年資金外流達840億美元,這一數額在最近20年占第二位,約等于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的5%。俄羅斯經濟學家稱,資金外流表明投資者“對俄羅斯反腐前景失去信心”。
龐大的行政官僚機構和國有大公司的壟斷成為俄貪污腐敗高發的主要原因之一。老百姓對政府部門的貪腐現象表現出強烈不滿乃至痛恨。在去年底議會選舉和今年3月總統大選期間,很多民眾響應反對派號召走上街頭,掀起反腐抗議浪潮。
對此,俄羅斯政府心知肚明,因而積極采取措施高調反腐。僅2011年上半年,因腐敗而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官員就高達2800余人,而正在偵查的刑事案件超過10400起。為了表達反腐決心,俄羅斯還于今年初加入了《反對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賄賂外國公職人員公約》。
輿論監督構筑“防腐盾牌”
官員及立法者公示財產以接受社會輿論監督作為一項制度性“防腐”措施,為俄羅斯反腐打開了一個突破口,在社會各界獲得很高的認同,猶如為俄羅斯披上了一層“防腐盾牌”。
可以說,在俄羅斯,掌握公權力的官員、立法者必須公示個人收入的做法正漸變成一種制度,被俄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并在客觀上加大了全俄反腐力度。
然而,與此同時,俄羅斯官員及立法者是在法律及社會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公開個人財產的,俄羅斯民眾對公布數據內容的真實性等問題存在普遍的懷疑和不滿,又引發了新的社會矛盾。
俄民間普遍認為,政府官員和議員公開的財富清單數額比想象的要少得多,瞞報和作假的可能性非常大,對數據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缺少必要的審核。此外,高收入者沒有公布相應納稅證明,如果不能證明收入合法則有逃稅嫌疑。
俄“反腐敗法”中“只公布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收入和財產”這一規定也是被民眾主要詬病之處。很多官員將自己的存款、地產、投資等轉移到成年子女或親屬的名下,使他們有可能在公布財產時隨意虛報數額,從而規避審查和社會監督。
宣布新法完善制度反腐
為完善財產申報和公示制度,俄前總統梅德韋杰夫3月13日在反腐委員會會議上宣布了新的反腐法案。俄羅斯政府官員或議員在購買汽車、公司股份以及房屋時都應申報有關信息,包括單項交易所需資金是否超過購買者及其家庭成員3年總收入之和。
梅德韋杰夫說:“如果檢查時發現官員的交易開支明顯高于個人收入,并且他無法對此做出解釋,那么他有可能被解雇,其來源不明的財產有可能轉為國家所有。”梅德韋杰夫稱,除執法機構、政黨、媒體之外,社會團體和任何有興趣的個人均可獲取公務人員支出與收入不符的相關信息。就在梅德韋杰夫總統宣布新的反腐法案當天,他還簽署了俄羅斯2012—2013年國家反腐敗計劃,反腐已被俄羅斯政府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俄羅斯政府誓言反腐,重拳頻頻出擊。然而,腐敗已是俄羅斯社會多年積弊,與政治制度、官僚機構,經濟發展模式、民族思維習慣等因素密切關聯,絕非一夕之功就能根除,需要建立一整套防腐和懲治腐敗的制度,并推出相配套的改革措施。
(摘自《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