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灰色心理
Q 心理建康是精力充沛、事業有成的標志。人生活在社會上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痛苦和煩惱,要想應付各種挑戰,請問有些什么好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維持心理平衡?
(關鍵)
A 讓心放松是關鍵。食療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而且可操作性也強。
理想的食譜首先要保證營養均衡,像糖、蛋白質、脂類、礦物質、維生素等必須的營養物質,在每天的膳食中一樣也不能少。都市中有兩種不良營養傾向,一是營養和熱量過剩,另一種傾向是為了節食導致某些營養素和熱量的不足。這兩種傾向都足以引起“灰色狀態”。
每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1500卡路里的能量,工作量大者則需要2000卡路里的熱量,不斷補充營養是保持精力充沛的前提。此外還應注意:
脂肪類食物不可多食亦不可不食,因為某些脂類是大腦運轉所必需的。缺乏脂類將影響思維;但是若食用過多,短期內會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長期則在體內堆積,形成脂肪。
維生素作用于大。經常呆在辦公室里的人日曬機會少,容易缺乏維生素D,需多吃海魚、雞肝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當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時,所消耗的維生素C將顯著增加,而維生素C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應盡可能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補鈣可安神。工作中與同事、客戶難免會出現一些矛盾,為了避免發怒、爭吵,可以有意識地多吃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以及魚干、骨頭湯等,這些食品中含有豐富的鈣質。國外研究資料表明,鈣具有鎮靜,防止攻擊性和破壞性行為發生的作用。
應酬過后多調理。現代人少不了應酬,飯店的食品雖然美味誘人,但往往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過高,而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不足,常在外就餐者平時應多食用蔬菜、水果、豆制品、海帶、紫菜等食品。
堿性食物抗疲勞。大量的體力勞動后,人體內新陳代謝的乳酸、丙酮蓄積過多,造成人體體液偏酸性,讓人有疲勞感。為了維持體液的酸堿平衡,可多食用以水果為主的堿性食物,如西瓜、桃、李子、杏、荔枝、哈密瓜、櫻桃、草霉等。
(心理醫生 朱果勤)
孩子患上抽動癥
Q 我兒子飛飛今年11歲,他常常眨眼,聳肩。我們認為孩子的習慣不好,糾正了很多遍,飛飛總改不過來。直到孩子因在學校打架,我們才知道孩子得了抽動癥。(飛飛媽)
A 抽動癥又叫抽動一穢語綜合癥,開始表現為頻繁的擠眉弄眼、吸鼻子、動嘴巴、伸舌頭、點頭等。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聳肩、搖頭、踢腿、甩手、四肢抽動、肚子起伏等,這些癥狀會交替出現或同時出現。情緒緊張或焦慮時癥狀更明顯。
抽動癥的誤診比例很高,一方面有些家長不會因為孩子擠眉弄眼就帶去醫院看,導致誤診;有些家長帶孩子去了,但醫生診斷為眼結膜炎、鼻炎等。吃了很多藥,癥狀稍有減輕,很快又復發。
抽動癥主要是心理因素引起的:一是壓力。孩子面臨父母離異、家庭矛盾、學校沖突等情況都會產生心理壓力,如果沒有學會處理壓力,壓力會積累在身體細胞中。二是沖突。內心一邊想要發火,一邊想到家長老師的不能生氣的教育。如果兩種力量勢均力敵,沖突就變得非常嚴重,身體也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
壓力和沖突都有很強的力量,能夠造成細胞內能量的大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就像“地震”一樣爆發,表現為身體大肌肉群不由自主地運動。
實際上,抽動的癥狀有助于緩解孩子體內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孩子的心理。家長可以模仿一下抽動癥兒童的行為,就能感受到。做完擠眉弄眼、聳肩、甩手、踢腿這些動作,肌肉可以感受到暫時的放松。孩子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緩解壓力的。
從心理咨詢角度治療抽動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尋找壓力來源,找出讓孩子緊張和沖突的原因;
2 學習緩解壓力和沖突的方式,用宣泄、運動、傾訴、轉移注意力等方式釋放積累的壓力;
3 建立新的對待壓力的模式,再次面對壓力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處理。
抽動癥的治療非常需要家長的配合,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消除壓力源,一起改變應對壓力和沖突的方式。
(心理醫生 寧宇翔)
警惕老年知識分子抑郁癥高發
Q 我爸今年63歲,每當他想到他父親是63歲這一年去世,再聯想到自己也到了這個年頭,于是不由自主地感到悲哀。其實我爺爺是在文革中受迫害死去。時過境遷,他現在生活美滿,女兒長大成人,事業有成。然而這一切幸福,并沒使他感到愉快。
我們都不理解,為什么半年來,他總是郁郁寡歡,情緒特別容易激動,常為一些小事與家人爭吵不休,弄得家人誰也不敢理他。
近來,我爸越來越悲觀,感到自己沒用,真是生不如死。他感到父親在天之靈向他發出召喚,于是想觸電身亡,由于開關跳閘,而自殺未遂。我們為他著急萬分,時時刻刻要人守護他。(周曉紅)
A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到,老年期抑郁癥的臨床表現不如青年患者典型。大部分病人常常無精打采,郁郁寡歡,興趣下降,孤獨感,自覺悲觀和絕望。病人常用“沒有精神”、“心里難受”等表達抑郁體驗。他們最感痛苦的是自己的許多軀體癥狀如疼痛綜合征:頭痛、胸痛;消化系統癥狀:食欲減退、腹痛、便秘;病程中常找不出器質疾病。患者常對自己的軀體不適或輕度疾病就聯想到自己身患“絕癥”,難以治愈,生命受到威脅。
最嚴重的情況是老年期抑郁癥患者的自殺危險比其他年齡組大得多。他們自殺傾向往往被其他因素掩飾而易不為人所知,尤其在伴有軀體疾病時,自殺成功率更高。
老年期抑郁癥發病率高與老年期遭受各種社會心理刺激有關。常表現為孤獨、無用、無助感、心境沮喪、抑郁,老年期軀體多病,健康程度日漸下降,腦組織退行性病也可能對老年期抑郁癥發展產生影響。
抑郁癥治療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發泄等治療。二是藥物治療,目前臨床上最為流行的藥物有5-HT再攝取抑制物如喜普妙、百優解等,其他三環類及四環類抗抑郁藥。老年抑郁癥是一種情感性精神病。根據精神醫學專家預測,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知識分子,易患抑郁癥。老年人要注意調整生活方式,加強思想修養,提高覺悟,培養開朗性格,盡可能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心身永保健康。
(心理醫生 林溪)
老人為何癡迷買保健品
Q 在中國最供需兩旺的市場,當屬老年人保健品市場。那么,以節儉著稱的中國老人,為何一擲千金癡迷購買養生保健產品?(周理)
A 因為人口流動及家庭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老人在晚年與兒女分離居住。在參與調查的1928個家庭中,有近53%的老人處于獨居狀態。由此導致的關愛缺乏、信息閉塞使老年人日趨成為當前社會的邊緣群體。同時,由于老年人慢性病的多發、對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對昂貴醫療費用的擔憂,使他們更容易被“流行觀念”誤導,從而成為被欺詐的“高危群體”。
究其原因,除老人本身狀況(包括老人數量、居住環境、心理狀況等)發生變化,不良商家對老人的虎視眈眈愈趨猖狂外,社會上很多力量也在不經意間“助紂為虐”,把老人推向危險邊緣,尤其是廣播、電視等媒體,難辭其咎。
在某種程度上,這與老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認知習慣有關。在他們的成長背景中,媒體一度充當政府的代言者,是具有公信力的傳播機構。但現在市場環境下的媒體魚龍混雜,節目內容來源復雜,老人在匆忙之間,難以扭轉自己對媒體的認知,從而輕信那些虛假夸張的宣傳內容。
中國具有健康素養的居民只占總人口的6.48%。這意味著,在面對眾多養生觀念時,絕大部分老人不具備辨別能力。這或許預示著,這些被養生保健行業視為主要目標群體的老人們,在晚年生活中,面臨的將是一個又一個盯住他們錢包的陷阱。
老年人如何避免上當受騙?
首先,從老年人自身來說,購買保健品時,要頭腦冷靜,三思而后行。由于自身信息判斷能力比較弱,最好不要急于做決策。遇到別人忽悠和慫恿時,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類的理由推托。
其次,家里人和親戚朋友,要經常對老年人進行提醒,那些所謂的權威專家是不可信的,不要迷信所謂的“權威”。對于保健品廠商組織的保健講座,審慎參加。
第三,正確對待面子問題,不要為了面子而購買。此外,老年人要避免陷入別人的圈套,能不貪小便宜,最好不要貪。
(心理醫生 諸葛芹)
現代人的心理為何“晚熟”
Q 現在的人在職業、婚戀等多方面選擇的自由性擴大,也增加了他們人生的不確定性,導致有的人一大把年紀還像“頑童”一樣,沒個準兒。他們一方面享受著自由的樂趣,一方面也承受著過分自由的代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代社會的人雖然生理上比過去的人早熟,但是心理上卻呈現出晚熟的趨勢。(穆聰)
A 對于婚戀來說,現代人講究激情的碰撞,心靈的契合。這就使得人們對婚姻的期望越來越高,也對婚姻越來越慎重,導致成家的年齡越來越晚。
除了較晚組建自己的家庭之外,晚熟還表現在離開父母家庭的時間延后。在強調獨立自主的價值觀的歐美,也出現了“懶巢”族,即已經工作但還寄住在父母家的人。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對人們的要求高,人們的生存成本增大,于是需要不斷地充電,年輕人要創業也需要更多的積累,于是讀完本科讀研究生,讀完研究生讀博士,一畢業就奔30歲了。
另外,社會物質豐富,價值多元化,人們可選擇的機會多了,尋找自己的定位相比以前反而變得困難了。許多年輕人在30歲前都要換幾個工作,最后在與現實的相互適應中,才漸漸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個選擇的過程是青年人心理發展必經的階段。以前可選擇的機會不多,青年人的這種心態沒有引起關注,當這種心態與現代豐富的社會條件結合時,就自然地表現出了晚熟。
人們這種心理上和社會化方面的晚熟,一方面給父母增加了負擔,但是另一方面,心理晚熟帶來的晚婚、晚育也為社會減輕了壓力。年輕人應該看到,心理晚熟對自己來說,有利有弊,要發揚有利的方面,抑制不利的方面。
心理早熟者平衡、自然、放松、受同伴的歡迎,較多成為群體中的領導;而晚熟者常常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被拒絕、被支配、有依賴心、缺乏安全感。如果不在合適的時機結束這一心理發展的過程,任由青年人讓這種晚熟狀態延遲下去,那么,青年人就不會產生與年齡和社會位置相匹配的責任心,消極被動,并且還會找出許多借口,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因此,年輕人對心理晚熟要有正確的認識。
(心理醫生 孟云繹)
老實丈夫也會出軌
Q 我簡直不相信丈夫一段時間的所作所為。他是位老實忠誠的企業技術干部,結婚前與我有著長達7年的高中和大學戀愛經歷,所有人都認為我們是對白頭偕老的夫妻。誰知婚后第5年,丈夫就和比他小五六歲的女網友發生了關系。
考慮到丈夫是初犯,珍惜多年感情的我還是原諒了他。但是我很快發現丈夫和那位女子依舊藕斷絲連,甚至頻頻出軌,但就是不愿意跟我離婚。我為此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這個男人到底是怎么了,他是不是已經有了一種類似毒癮的婚外性依賴?(非非)
A 一般來說,男人出軌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精神出軌,第二種是肉體出軌,最后一種是精神和肉體的雙重出軌。如果是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還可以原諒。這個男人也在挽救范圍之內,一陣冷戰過后,婚姻還會恢復原來的恩愛。最后一種,已經不能算是出軌了,而是徹底的背叛。
男人出軌一旦到了最后一種,這個家早晚有一天會解散。
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很多女人都把丈夫出軌的現實歸結于“他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外面的野女人真是不要臉”等等,卻從來就沒有意識到,丈夫出軌和自己有什么關系。如果設身處地想想自己一段時間的表現,是否太“作”、過于邋遢、對丈夫關心不夠、令丈夫感到沒有新意等,然后與丈夫做徹底的溝通,相信會把丈夫即將游離的心抓回到自己身邊。
你要學做一位聰明的妻子,對他根本不用虎視眈眈,整天一副“狼來了”的緊張架勢。可以從生活細節上、點滴的相處中留意,他稍有“風吹草動”你就可以明察秋毫。當然,你還需要相信和寬容你的丈夫,在對他工作和生活的悉心照顧中還要留意他的情緒變化和心理波動,用女性的善解人意來化解他的不快,讓他能得到充分的宣泄,不給外人以機會。
對于男人來說,沒有人愿意心力憔悴地應付完妻子,還要去和外面的女人藕斷絲連,很多時候,出軌也不是他們心甘情愿想要做的事情。一般來說,男人在升官發財、出差應酬或者失望低落等關鍵時候,容易放松心理警惕,面對的誘惑往往會更多。如果能牢牢把握容易出軌的關鍵時刻,內心一直裝著妻子,同樣可以事半功倍,保護幸福美滿的家庭。
(心理醫生 朱果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