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如陽光,照亮心靈的角落。
我們一起談談
韓寒小說改編話劇
《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
5月10日- 8月7日19:30-22:00保利劇院
眾說紛紜中,韓寒的名字就像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標簽。導演邵澤輝將這個“標簽”性的著作改編成了話劇,還是一些象征性的名稱,一些隱喻的故事,只是舞臺上的特殊表現方式更讓人好奇。所有的表達都指向了韓寒的題記:“紀念我每一個倒在路上的朋友”。
在別人的講述中生活
對話人:媒體人 晏禮中 許知遠 高遠
對話作品:新書《別處生活》 圖片:楊洋
許知遠:我認識晏禮中的時候,他就已經去過了中國的很多個省市。編輯部的墻上有張地圖,去過的和沒去過的地方都會被他做上不同的標記。
晏禮中:我最早是在家鄉的工商部門,做著一份很多人眼中有“前途”的工作。后來被朋友們拉到北京來,做過報紙,還做過三個月的娛記,最終從那些最平凡的人群中找到了智慧和溫暖。
許知遠:盡管晏禮中喜歡讓自己成為一個白描者,盡量避免主觀情緒,但你仍可以明顯看到他的價值傾向。他要描繪那些沉默的聲音、遺忘的記憶、落寞的面孔,他們是這個情緒高亢、金光閃閃的中國被忽略的另一面。
高遠:印象最深刻的是和晏禮中采訪一個艾滋病看管者,我們在那里住過一段時間,回到北京之后,看誰都像感染者,自己牙齦出血都緊張。
《摩托日記——拉丁美洲游記》
在很多年齡已長的昔日“憤青”的心中,切·格瓦拉是個有號召力的代言人。本書以手記式的文字記錄了1951年切·格瓦拉和朋友阿爾貝托·格拉納多兩度靠騎摩托車和在公路上攔車,在南美洲五國漫游的旅程,以及他的觀察與思考。兩位年輕人在旅程中體味到拉丁美洲的社會與政治問題,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各種事物不斷地改變著他們的看法。就在這場發現之旅之后,切加入了古巴革命。
電影也要捍衛獨立
亞歷山大·克魯格電影回顧展
6月15日-6月24日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80歲的“新德國電影”的靈魂人物亞歷山大·克魯格竭力捍衛電影的獨立性,在制度和經濟上確保能夠制作作者電影。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共計導演了14部(具有紀錄片特征的)長故事片,此外,他還與奧斯卡·內格特一道在哲學和社會學層面上發展了批判理論。此次放映活動將展演從1961年至2009年創作的共計24部作品,其中包括《昨日女孩》、《一個家傭的臨工生涯》以及《埃菲爾鐵塔、金剛和白衣女子》。
古老的運河,流淌的歌謠
歌劇《運河謠》演出啟幕
6月21日-?6月24日 國家大劇院·歌劇院
地標性景觀就像不用書寫自會記錄的書籍,京杭大運河就具有這種神奇力量。跟這條河有關的人物雖已遠去,但所有的故事仍在流傳。《運河謠》是國家大劇院以大運河為背景創作的原創歌劇。廖向紅導演,印青譜曲,雷佳和王宏偉為主唱的陣容保證了這是一場具有民族審美韻味的歌劇盛宴。
踩出一個世界
騎摩托從太平洋到印度洋
5月15日- 7月15日 北京南池子大街15號
愛好摩托車的人心中總有不可遏制的暢游世界的夢想。從太平洋到印度洋,不是世界的全部,也足以讓行者“不安分”的心激動。同行的隊伍中有人想拍攝紀錄片,還有的想搜集沿途貧困學校的資料,暢游的同時,出行本身還擁有了很多更積極的意義。
《法官能為民主做什么》
“為什么法院說什么,美國人都會照辦?”斯蒂芬·布雷耶大法官試圖給出答案。他回顧了“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切諾基印第安人案”、“黑奴公民身份案”,借此提醒廣大讀者:最高法院在美國憲政體制中的無上權威,并非一朝一夕確立。當最高法院的判決不被主流民意接受,甚至遭遇總統、國會的抵制時,司法機關保障人權、節制公權的作用將徹底失靈。經過幾代大法官的孜孜努力,美國人民才將尊重并遵從最高法院的憲法解釋,視為傳統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