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場在經歷長期慘淡行情后,在最近兩三個月卻迎來多點爆發。7到8月,龍湖地產斥資112億在多地拿地,超過上半年拿地總金額的兩倍。甚至一度“現金為王”的地產龍頭萬科,如今成了“ 拿地為王”的代表。其兩月內圈地補倉超百億。
有媒體報道稱,僅在9月5日-7日的兩天內,7家品牌房企共斥資90億拿地。而過去兩個月,多家房企拿地規模已超過上半年總和。尤其是行業的龍頭企業集中買地,這在今年還是首次出現。
目前樓市成交逐漸回暖,在項目去化率提高、資金鏈轉好的同時,開發商對未來市場信心逐步恢復。目前,大型房企都手握重金,如萬科、保利、金地和招商手中現金均超過百億元。為防止出現2009年市場好轉后無貨可賣的局面,房企開始大規模拿地補倉。萬科總裁郁亮近日對媒體表示,碰到合適的土地,萬科就會出手。
應該說,目前土地出讓價格相對還處在低位,除去特殊地塊,多數地塊成交溢價率相對不高,這對房企來說是拿地補倉的好時機。尤其對那些上半年由于以價換量而損失利潤的房企來說,低地價顯然能為將來入市的項目提升利潤空間。
在房企購地同時,地方政府近期也掀起了一波供地“洪峰”。從8月17日以來,北京已經四次集中推出地塊。有資料顯示,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8月推地的面積超過800萬平方米,環比增長30%。此外,近期杭州、昆明、合肥、武漢、無錫、溫州、南京等二三線城市也同樣有大規模的推地計劃。
各項數據出現明顯的觸底反彈,關于樓市的拐點論再次浮出水面。可以肯定的是,對于大的開發企業來說,樓市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小房企也同樣樂觀。目前行業分化比較明顯,很多中小房企的日子依然不好過,不但可供銷售的存貨不多,融資也很難。連飽受高價地之苦的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近期也表示,中國的房企,絕大多數在垂死掙扎中,都應緊繃生死弦。綠城近期不買地,“等到市場恢復到基本屬性再說吧。
盡管近期關于經濟穩增長和“救市”的聲音響起,但限購、限貸政策尚未明顯松動,房價不具備大幅反彈的可能性。而從政策面的走勢來看,樓市成交量的回升,是建立在差別化的調控政策基礎之上,即對剛需的保護上。而政府調控政策是否加碼,更如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高懸。此時,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應警惕房企們高價“拿地”和“搶地”現象的漫延,以免對調控大勢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多數房企對于拿地的表態,都側重于“買合適的地”,郁亮也一再強調,萬科是在現金充裕時適度拿地。而綠城宋衛平從龍湖掌門人吳亞軍處所獲得的經驗,也是用大量的現金“抗寒”。很顯然,聰明的開發商此時仍會遵循現金為王、適當補倉,而非大規模抄底拿地,甚至造出地王。
此外,房企在拿地尤其是高價宅地時,必需謹慎,今年不少地王入市的尷尬處境足以為戒。拿地時需要確定地塊可以有不同檔次、不同種類的產品開發機會。除了針對改善型購房人群以及高端購房群體,打造部分低密度產品外,多數開發商應該側重于拿適合做中小戶型產品的地塊,或拿地時進行相應的產品規劃,以確保剛性需求購房人群的需求,同時符合未來商品房發展方向和政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