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利求地!凈地、商業、住宅來者不拒,收購、合作、轉讓,你說了算。”近日成都保利地產的一條微博引來眾業內的圍觀,也透露出了房企拿地的強烈欲望,以萬科為代表的品牌房企在全國各地斥資數十億元拿地。
在地方加大土地供應尤其是優質地塊供應的前提下,房企拿地熱情迅速升溫。越來越多的房企一改前幾個月的拿地頹勢,開始頻頻出手搶地、拿地。
“限價”中的火熱開局
7月北京土地市場呈現“量”、“價”齊漲的局面。北京中原市場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土地出讓金7月高達93.6億元,而6月份的土地出讓金僅為9.2億元,環比大漲9倍,僅7月一個月的土地金額就占到今年前7個月的近40%。
根據北京市土地儲備中心資料顯示,7月份,北京出讓土地16宗,是最近6個月出讓地塊最多的一個月。在住宅用地方面,今年上半年北京宅地成交僅為8宗,而7月一個月共有6塊宅地集中成交。在成交金額方面,6宗宅地土地出讓金總額達到75.17億元,占7月土地出讓金總額的80%。萬柳地塊、大興舊宮綠隔地塊等優質地塊貢獻較大,兩地塊分別進賬26.3億元和22億元。
由于設置最高限價,7月成交的6宗宅地,有4宗宅地參與企業較多,達到最高限價后,最終通過競公租房或回購房面積決定地塊歸屬。其中萬柳地塊溢價率達到40%,大興舊宮綠隔地塊溢價率達到45%,已接近國土部設定宅地溢價率超過50%需要上報的限制。
16宗成交地塊中,經營性用地成交占一半,而8宗經營性用地中有6宗溢價成交,平均溢價率45%,最高的達169%。繼萬柳地塊刷新北京住宅用地樓面價之后,北京土地市場商業地塊也迎來高潮。7月底,北京市朝陽區霞光里5號、6號商業金融用地,參與競拍的清一色為民企。最終經過63輪競價,和裕地產旗下北京寶鴻天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15.15億元競得該地塊,折合樓面價約3.79萬元/平方米,溢價率高達169%。
和裕地產集團營銷中心總經理王騫表示,北京三環內幾乎沒有地塊供應了,霞光里商業用地位于三元橋商圈,周邊配套完善,因此和裕對于該地塊很滿意。據了解,霞光里商業金融用地在北京同類型商業地塊樓面價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去年成交的每平方米4.32萬元的崇文門菜市場地塊。
土地升溫難言回暖
不只是北京,全國土地市場在7月都迎來“深度復蘇”。據北京中原統計數據,7月份,全國13個主要城市土地出讓金335.5億元,環比上漲6%。其中,天津的土地出讓金環比上漲49%、長春則大漲550%,杭州、蘇州也明顯上漲。天津新地王也由中海地產以29.7億元摘得,樓面價為13026元/平方米。
業內人士認為,北京土地市場升溫原因主要是供需方面都有所復蘇。仲量聯行北京研究部主管覃曉梅表示,進入下半年以來,北京想增加土地的出讓金額,推出的優質地塊較前幾個月多。比如萬柳地塊、舊宮A1地塊、通州運河核心區兩地塊,以及霞光里地塊。
實際上,目前業內普遍認為土地市場還未完全回暖。根據北京中原數據統計,盡管7月北京共獲得土地出讓金93.61億元,相較6月的9.28億元增長了9倍,但同比仍下降62.8%,今年前7月的土地出讓金總額,創造了北京市最近5年來的新低。
同策咨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表示,目前地王及高溢價地塊仍是個案,多數“地王”的誕生和政府推出的地塊位置較好等原因有一定關系。從目前的情況看,限購政策之下,一些開發商對市場前景依然存有疑慮,整個土地市場還沒有呈現出全面回升的狀態。覃曉梅也表示,萬柳地塊的“價高”有多方面原因,應該將其當作“個案”來看待。
業內人士認為,土地市場是否會持續復蘇,首先看政策層面是否會出臺更嚴厲的調控措施,以及一手市場成交情況是否繼續回暖,此外,與出讓地塊的自身條件關系也很重要。但溢價率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將會保持在合理區間,土地價格將不會有大幅上升的情況出現。
張宏偉認為,隨著住宅成交的好轉,開發商拿地意愿增強,但仍屬理性拿地。兩年來嚴厲的調控政策對房地產業界造成深刻影響,開發商像2009年、2010年那樣非理性拿地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央企圍觀,民企補倉
在近一兩個月,在土地市場可以看到不少品牌房企的身影。保利、中海、恒大、越秀等大型房企也紛紛出手,在各地土地出讓會上身影頻現。8月4日,房企龍頭萬科公布7月簡報顯示,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萬科在上海、寧波、南昌、青島、天津和西安6個城市拿地,凈用地面積合計超過45萬平方米,萬科根據權益比例需支付金額超過30億元。
8月6日,龍湖以42億元的價格競得重慶北部新區四宗土地,規劃建筑體量近200萬平方米。據不完全統計,近兩月,龍湖在成都、廈門、常州等地頻頻出手,購地金額已經超過100億。此外,龍湖地產、保利地產相關負責人近期也透露,下半年都會在北京土地市場上發力。
業內人士認為,土地市場的迅速升溫,主要是受地方政府對于優質地塊供應增加影響,同時也說明,開發商的資金壓力有所緩解,視線逐漸轉向土地市場,拿地動作加大。
“目前萬科拿地只是適度補倉”,萬科董秘譚華杰表示,萬科并非抄底拿地,而是會根據項目自身評估,有選擇性地在二三線城市拿地。他認為,這并不能解讀成萬科對后市看好,整體上公司對于房地產市場依然持比較謹慎的態度,目前離去年萬科全年200億元的拿地金額已經相差很遠。
亞豪機構副總經理任啟鑫分析認為,開發商對后市的預期有所變化,一些遲遲未敢拿地、土地儲備告急的開發商正在抓住這一階段性的窗口式行情,適度儲備土地。資金狀況較好的企業應當適時出手,進入三季度后,通過降低土地成本所帶來的利潤空間就可能會降低。
覃曉梅表示,雖然回暖速度不會很快,但下半年的土地交易量仍將有所上升,也不排除個別高價地的再次出現。但總體而言,房地產企業會根據自己的選擇,“拿合適的地”,而不是盲目多拿地。
值得注意的是,從萬柳到舊宮再到霞光里,除了中鐵和中冶以外,大部分央企選擇沉默,而在角逐萬柳地王時,保利地產抽身而退更讓人一窺央企當前心態。而此時,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中小房企涌現,從中赫置地到河北眾美再到和裕地產,全是旗下項目名聲在外,而公司本身并不為人熟知。
張宏偉表示,在這些優質地塊的競爭中,鮮有央企的身影,說明土地市場大量高溢價地塊出現已經引起了政府的關注,下半年土地市場很可能成為調控的重點。因此,適度加快新開工速度,堅持“快拿地、快開工、快銷售”的高周轉策略仍是房企的明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