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北京一場暴雨,讓這個缺水之都真切地感受了一次雨水的力量。據北京市氣象中心統計,今年7月平均降雨量為312.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近九成,刷新了1995年以來的紀錄。在為城市脆弱的下水系統反思之后,如何利用雨水亦顯得十分重要。近日,北京市水務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北京市水務部門正與規劃部門制訂政策,要求新建建筑必須建蓄水池等雨洪利用設施,否則項目不予審批通過。一場全市范圍內的“集雨運動”看起來勢在必行。
小區規劃須含蓄水池
對于在新建小區中建蓄水池等雨洪利用設施的要求,目前尚沒有強制性的規定。在今年7月1日出臺的《北京市節約用水辦法》中,對于雨水收集的表述仍是“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應當’按照本市有關規定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鼓勵’已建成的工程項目補建雨水收集利用設施。”而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規定來看,對于蓄水池等設施的建設標準也無具體規定。
在獎勵方式上,北京市節水管理中心主任李會安介紹,此前媒體報道的封閉式雨水收集池每立方米獎勵500元,是過去北京市曾經用過的一個標準。目前,北京市節水管理中心正在制訂新的獎勵辦法。
“獎勵會分市區兩級,其中市級的獎勵,會由市水務局進行認定和獎勵,區級政府也會對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的建筑給予獎勵。”李會安表示。
據了解,今年全市共將新建蓄雨池、人工湖、下凹式綠地等集雨工程230處。再加上目前已有的800余處,年內全市將擁有蓄水池等雨洪利用設施上千處。此外,北京市區將新建130處雨水利用工程,農村將建100處雨洪集蓄利用工程,城區鋪設透水磚 15萬平方米,全市新增雨洪綜合利用能力達1500萬立方米,蓄洪能力將得到極大提高。
集水工程如何建
李會安說,對于建筑物建蓄水池等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的建設標準,并不是單純按建筑物占地大小決定的,而是根據其降雨時產生的徑流來決定的。
“簡單地說就是根據排水量來決定。有的小區很大,但是綠地多,很多雨水都滲到地下了,從地面流到市政排水管網的雨水很少,這樣的小區就不用建設很大的蓄水池。相反,小區地面硬化得很厲害,下雨時路面會產生很大的徑流,那就需要建設大的蓄水池。”
據了解,現在北京市所建設的雨水利用示范工程,均由小區所在的區縣管理部門在上一年提出下一年的節水工程改造計劃,相關部門根據計劃,安排專業人員去現場考察,包括現場是否具備建雨水池、雨水桶或者下凹綠地等某類雨水工程的實際條件,然后再確定是否建設,如何建設。
在現行條件下,鋪設透水路面磚、建下凹式綠地、修建蓄水池是最為常見的幾種雨洪利用方式,經收集并儲存的雨水將用以供綠地澆灌、小區景觀、洗車、沖廁等使用。
在雨洪利用的標準和規范方面,北京市水務局現已編制《北京城市雨洪利用技術導則》及《北京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程》,但是全面的推廣雨水利用仍然面臨難題。
李會安表示,首先是資金問題,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設依靠財政部門每年撥付一定資金,工程規模才得以不斷擴大;其次,建設一個雨水工程,需要一定條件,尤其是對已建成小區,可能涉及對現有道路、綠地、景觀的改造;第三,雨水利用是一項社會性的工作,需要全社會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和協同配合。
雨水利用的長遠賬
作為一個嚴重缺水的北京市,人均年占有水量不足300立方米,僅僅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世界人均水平的1/30,水資源可用總量短缺已成為制約北京市發展的第一瓶頸。而根據北京的氣象條件,北京市城區每年可利用雨水量約為2.3億立方米,高于北京市城區全年總用水量10億立方米的1/5,從可利用水資源的總量上看非常可觀。
當前,許多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雨水回收利用工作,并且立法規定城市必須建設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如以色列禁止用自來水沖洗馬路、澆綠地等,取而代之的是雨水或經過處理的再生水。再如德國修建大量的雨水池用于截流、處理及利用雨水,有力地削減了雨水的地面徑流,降低了城市洪澇危險。而我國雨水利用工作相對滯后,雨水利用至今尚未列入國家節水戰略,缺乏對雨水利用效益的全面認識。
專家表示,建設雨水回收設施需要花錢,許多地方政府不愿意,如果算長遠經濟賬,這種投入是值得的。
北京收集每立方米雨水折合基本建設投資不到200元,與小區內中水處理設施結合后,每立方米水處理及回用工程投資為2000元左右。兩者相加為每立方米2200元,而大型污水處理廠每立方米處理成本約2500元。按每年新增建筑面積5平方公里、平均595毫米的降雨量來計算,若新增加的建筑物有80%設有集雨設施,在目前北京市42%的污水處理率下,每年即可節省污水處理設施投資3億元。節水部門專家亦表示,雨水利用工程建設應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在工程或者其他建筑進行建設之前,要跟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好雨水利用工程,這樣北京市的雨水利用才能逐漸走上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