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位年輕的CEO提出,他在經營家族企業時卻不能把自己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落實到事業上,他正為此苦惱。經過熱烈討論分析和導師的點撥,大家指出這位CEO的真正問題是子承父業,因此對公司企業的目標和文化理念并不認同,而解決之道就是找到職業經理人為其落地,讓他騰出時間開創自己感興趣的事業。
這一幕并不是發生在動輒幾十萬學費的商學院或者總裁班的課堂中,而是一個叫 “私人董事會”的日常活動中的一個情景。這里同樣匯聚了各行業的精英,似乎一切難題都可以在他們的探討中迎刃而解,在這里,這些精英同樣需要接受挑戰,同樣需要意見。
挑戰權威
“私人董事會主要的價值就是幫助CEO解決在企業發展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提升CEO的事業成就和生活品質,幫助他們做出更好的決策,成為一個更好的領導。”偉事達國際董事會主席拉斐爾說。
在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私人董事會作為一種成熟的模式已有50多年的歷史。目前歐美等國的許多總裁都擁有自己的私人董事會服務。據世界權威機構鄧白氏(DB)的一項調查顯示,“私人董事會”這種服務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擁有私人董事會的企業成長速度是其他企業的2.5倍。包括Oracle公司創始人拉里·埃里森,全球知名投資家、電影《華爾街》原型麥克·麥肯和路透社等企業和企業家都曾受益于私人董事會。在中國, 2006年出現了第一家私人董事會。
偉事達中國戰略發展總監王輝告訴本刊:“私人董事會中的成員都是來自各領域的企業總裁、國內知名商學院的學者、教授以及各大咨詢公司的高級合伙人。各種成功與失敗的經驗都成為寶貴的財富被分享給參與的企業老總們。他們的討論往往能夠產生出最精準的解決方法。這就是私人董事會的價值。”
一些接受采訪的CEO表示:“私人董事會一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的交流平臺,二是因為大家都是各行業精英,自己的思維和觀念經常受到挑戰和沖擊”。
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是這些企業家們在討論的過程中會拋開CEO的身份說出自己生活中的事情,“CEO們希望通過私人董事會這樣一個平臺,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氛圍下,真誠地溝通與交流,共同發現企業經營中遇到的難題,相互給予更多的幫助,并在輕松的環境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王輝說。
合理組織形式
作為董事會的日常存在形式,會議是十分重要的內容。目前,偉事達私人董事會一年10次的小組會為日常的活動形式,在定期交流會上,CEO們可以暢所欲言。
所有CEO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編制,為把潛在的競爭對手分開。在為CEO分組前期,小組導師都會進行大量的工作。小組分配過程中也將遵循一些原則。
“第一就是互不競爭,同一小組的CEO不能存在競爭關系;第二是CEO所在公司的發展階段 、規模必須相同,因為CEO們只有在同一層面上,才能被更好地整合到一起;第三,加入這一小組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一方面CEO需有意愿加入,另一方面CEO的加入也需經過導師的允許。這樣做也是為了維持小組的質量。” 王輝透露。
作為小組討論的基礎,小組導師的專業性是重要環節。一位參與過董事會活動的CEO表示:“在每一次小組討論時,小組導師都能顯示出較高的協調能力,并且他們之前都擁有擔任CEO的背景,對我們遇到的問題能夠給予理解。”
正因為導師的重要性,導師的專業性難免受到質疑。偉事達中國戰略發展總監王輝告訴本刊,所有導師都要經過嚴格的篩選流程,最后到美國參與集中培訓,認證完成才能回國參與建組過程。
私人董事會的特色之一就是董事會每年都會召開8次專家演講,此會議為小組內部以研討會的形式的小范圍交流,組員們會討論經濟管理、養生保健、子女教育和理財等各種問題。而討論出結果后,董事會還會給予6次導師一對一的跟進輔導。
門檻與前景
私人董事會在國內剛剛起步,目前偉事達在中國已建立5個小組,較之國外差距甚遠。王輝表示,市場尚需一個接受的過程,國內大多數CEO還不了解私人董事會這一概念。許多CEO無法接受這種模式,他們認為會涉及自身隱私,這也是他們不愿加入私人董事會的原因。對此,偉事達國際董事會主席拉斐爾曾表示:“我們有一系列制度上的保障,確保成員們所探討的一切問題——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商業機密的問題,不被泄露出去。其次,信任是逐步建立的。當一個人處在這樣一個真誠、開放的環境中時,總會慢慢融入進去的。”
以偉事達私人董事會為例,目前小組成員一年的會費為98000元,王輝給出了這樣的解釋,“相比一些商學院2年40、60萬的費用,應該說私人董事會不論從價格上還是模式上都要優于對方,只要認同這種形式和價值的老板都不會問價格就爽快簽約”。
目前私人董事會保持著較高的門檻,參與私人董事會的CEO的企業資產需在3000萬元以上,并且公司需持續盈利2年以上,以保證私人董事會的高端性。偉事達私人董事會也在針對初創企業設計新的服務產品,適當降低門檻。目前偉事達在全球 15個國家有運營。
其數據顯示,國內客戶續費率達到72%,這一較高的比例正說明企業家們的認可。由于馬來西亞引入私人董事會的理念較早,其目前已經發展將近500多個成員,擁有20多位導師。“馬來西亞市場能做到500多人,面對中國這么大的市場我們很有信心。”王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