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普通的夏日,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仕龍書屋”,本刊拜訪了書法大家李鐸先生。八十歲高齡的李鐸將軍穿一身筆挺的軍服,精神矍鑠,容光煥發。既有藝術家的風度,又有軍人的氣質。
從2003年患上黃斑病變后,李鐸先生左眼完全失明,右眼殘余0.1的微弱視力,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不時縱筆揮毫,書寫著他對書法藝術,對人生的參悟。
5歲入門書法
1930年,李鐸先生出生在湖南醴陵市新陽鄉易家渡,他排行老二,因家中貧窮,只有他一人5歲入私塾,所學有四書五經、《增廣賢文》等古籍。
“入私塾,就沒有不挨老師板子的,我也不例外。”5歲的小孩子拿毛筆臨帖,手哆哆嗦嗦,筆道寫不好,先生就讓李鐸他們從書圈練起,書得越圓越好。那會兒能書圓不容易, “有一回我發現了竅門,用筆桿的頭蘸上墨往紙上蓋,倒是挺圓的,就這樣‘蓋’了一篇作業交上去。老師看了,突然叫道:‘李青槐!(李鐸原名)把手伸過來。’二話不說,照著我的手掌啪啪啪就是幾板子,當時我就被打哭了。”不過,李鐸說這件事也確實教訓了他,以后他再也不敢弄虛作假、糊弄先生了,而是狠下工夫讀書、背書、臨帖,字越寫越好。“對書法的入門和打基礎,如果往早里說,應該是從這時算起。”李鐸說。
由于家庭貧困、戰亂頻仍,李鐸求學的路異常艱難。也正因此,年少的李鐸比同齡人更加發奮讀書,學習成績從未下過前三名,所寫之字也備受老師喜愛,師言——“青槐如能堅持不懈,日后必有所成。”
部隊展特長
1953年,對李鐸來說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因工作表現突出,他三次立功,23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被保送到河南信陽步兵學校深造。
在步校時,每個連隊都有黑板報,每周出一次,每季評一次。李鐸負責他們這個連隊的墻報。“我用廣告顏料代替彩筆,用毛筆書寫,一個星期換一次,共出了3年,白天從未耽誤過出操.歷次評比,我主辦的墻報都名列第一,立了幾次三等功。”
領導的鼓勵表揚,更增強了李鐸練好字的信心。畢業時,李鐸文化課門門優秀,經全面考核被留校任教。此時的他,對練字已經到了癡迷的地步。
雪地練字成大家
1959年,軍事博物館從部隊選調人才,提及此,李鐸不無幽默地說:“除了個子剛夠之外,其他我都是超標。”一到北京,李鐸不僅被這里巍峨的建筑、通衢大道、眾多名勝所吸引,更為陵宮內的碑林碣石、樓宇上的牌匾楹聯、殿堂里的金石銘文所陶醉,酷愛書法的李鐸自稱像進入藝術的宮殿,書法的海洋。
李鐸說:“在這個過程中(入軍博后),我參加了各種書法活動,積極地學習名家,不斷臨習古帖,這是一個非常艱辛的歷程。”
在軍博學習書法歷程中,李鐸將軍曾嘗試過多種多樣的方法,但有一種比較特別,那就是在雪地上練字。
李鐸在雪地練字,不僅練出了一手好字,也練出了一個好的身體。李鐸說:“它使我鍛煉了筋骨,也練了魄力,更練了字的氣勢。”
也正是因為有了健康身體的保證,1991年李老才敢于接受河南鐫苑碑林請他書寫《孫子兵法》(刻碑用)的請求。那幾年,李鐸閉門謝客,揮毫運筆,妻子李長華用尺按著原稿,一字一句地念,寫完一篇校對一篇,終于在1994年3月底寫完。全書6000多字,共158張,每張寬70厘米,長140厘米,雖是分多次完成,然而字體、風格、氣勢卻宛若一氣呵成。碑刻長達220米,高70厘米。這應該算是當今第一部集兵法與書法于一體的巨作吧。
以書法表達愛意
除了是一名享譽全球的書法大家,李鐸亦是鼎鼎有名的“愛心大家”。
2003年5月,我國部分地區發生非典疫情,李鐸向奮戰在抗擊非典一線的廣大醫療工作者捐款10萬元;2005年和2006年,李鐸為母校湖南醴陵一中捐款100萬元;2008年2月,我國南方災情嚴重。身體欠佳的李鐸委托老伴李長華將10萬元捐出;5月12日汶川發生曠世之災后,李鐸第一時間捐款30萬元……
“扶貧濟困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最看重‘德’,在書法集上,有關‘德’的字眼頻頻出現,如‘厚德載物’、‘惟德惟馨’、‘德厚流光’等。和赤子之誠,以書者的高尚情懷貢獻社會,一直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
“書法和人的道德學養是相關聯的,書之品位,實為人格與學識之外現,其氣質精神,秉性修養,字里行間必有映襯。王羲之的儒風雅韻,顏真卿的博大雄偉,黃庭堅的縱橫恣肆,董其昌的溫潤嫻靜……斷未有胸無點墨、淺陋平庸而軼倫垂世者。治藝與修身,書品與人格,二者兼重,不可偏廢。”
從事藝術事業,必先做藝術人。李鐸先生坦蕩的胸懷,真誠的情感,使得他的藝術創作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先生的書法藝術情懷在浮躁的今天無疑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