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槍與持槍之辯從美利堅合眾國建立之初就已開始,這一曠日持久的爭論到現在仍然在延續。
在美國,槍擊慘案如同好萊塢槍擊大片一樣上演。7月20日發生在美國科羅拉多州首府丹佛市的槍擊案現場就是《蝙蝠俠3》的首映式,以至于當槍聲想起看到身旁的人中彈倒下時,觀眾疑是在電影中,而不是現實。
槍擊案發生后,美國總統奧巴快速趕往該市,發表一份“折中”的演講;民眾的情緒先是驚恐、悲痛、指責,然后是等待對嫌犯24歲的在讀研究生詹姆斯?霍姆斯的判決。
美國是世界上發生槍擊案最多的國家。從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已發生16起案件,造成156人死亡,這其中不包括近期科羅拉多州慘案的12人。在上述16起案件中,發生在2007年4月佛吉尼亞州校園的慘案被稱為自2000年以來美國最血腥的槍擊慘案。在這起案件中,一名在校學生開槍射殺,造成32條年輕無辜的生命倒在血泊中。
盡管如此,美國至今也沒出臺任何一部關于禁槍的法案。在美國,公民把擁有持槍的權力看作比生命還要重要。在這起槍擊案發生后,美聯社發表題為《禁槍的呼聲曲高和寡》的報道,文章指出回顧過去20年以來美國社會主張個人持槍和反對個人持槍團體的斗爭歷史,發現盡管早期美國政府和國會曾就限制個人用槍作出努力,政治家禁槍的意愿日漸削弱,連公眾對槍支的反感也比20年前少了很多。
槍的歷史
一部槍文化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美國發展史。200多年,槍文化隨著美國的發展而演變。
槍支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第一批歐洲人來到北美大陸時,為了生存,他們要面對出沒廣袤荒野的野獸,同時還要與印第安人和其他新移民爭奪土地。當時的移民社會將能夠熟練使用槍支作為男子成年的必修課。從那時起,槍已成為移民不可或缺的“工具”。
獨立戰爭前,新移民逐漸形成成規模的民兵自衛隊,他們平時務農經商,家鄉遇到危險時便掏出自家的武器彈藥沖鋒陷陣。在當時的大部分州,16歲到60歲的男子被規定加入民兵隊伍。英國政府嗅到武裝起來的新移民將給它的統治造成困難,多次試圖解除新移民的武裝,這反而加重了美國人民對個人擁有槍支的渴望。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就得到美國民兵參與。
獨立戰爭結束時,美國開國元勛們一方面重視民兵在維護社會治安上的作用,一方面又想防止民兵勢力過于龐大干擾聯邦政府統治,因此通過憲法將民兵的統帥權收歸聯邦。這個決定引發國內反聯邦政府派擔憂,害怕失去地方制衡聯邦的工具。雙方經過辯論,決定給憲法添加一條修正案,內容是:“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與安全所必需的,因此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容侵犯。”
實際上,美國建國之初的精英和民眾在經歷了長久的為自由而戰的戰爭后,已深深地意識到政府在擁有權利后必將變成一架強大的機器,作為弱小的民眾,槍是捍衛公民權和州權的最后手段,是對產生暴政的威懾和制約,是保衛自由與和平的一道鋼鐵防線。
獨立戰爭結束后,1776年7月4日,在北美洲十三個殖民地的代表舉行的第二屆大陸會議上,通過了由托馬斯?杰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這是一部保障自由和人權的重要文獻,是奠定美國政治體制框架和理念的基石:“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統治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
對于美國人來講,有了《獨立宣言》做保障是還不夠,時間又過了十幾年,真正以法律形式保障公民擁有槍支權利的是《憲法第二修正案》。1791獲批的修正案與另外9條憲法修正案一起獲得批準,組成了美國權利法案的前10條。美國《權利法案》的第二條規定:“……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受侵犯。”
這條法律延續至今,盡管“禁槍派”和“持槍派”爭論多年,但至今也沒撼動這一基石。
禁槍派與持槍派之辯
在美國,總統死于暗殺已不是稀罕事。建國200多年來,已有林肯(1865)、加菲爾德(1881)、麥金萊(1901)、肯尼迪(1963)四位總統死于刺客槍彈之下,里根總統也在1981年遇刺受重傷。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平均每年有200萬件暴力犯罪和2.4萬件謀殺案,其中70%的謀殺案都與槍支有關,時至今日,每年約有3萬人死于各種槍擊。
這種局面與美國民眾的持槍量有直接關系。據統計,在美國,約有2.35億多支槍械流散在民間,其中步槍約有7300萬支,手槍6600萬支,獵槍6200萬支。全國平均有槍的家庭接近半數,在美國南部是70%的家庭有槍。換句話講,美國幾乎接近人手一支槍。
面對不斷發生的槍擊慘案,美國社會開始反思,“禁槍派”與“持槍派”的爭論由此進入常態,特別是每逢槍擊案的發生,論辯就會達到高潮。
其中2008年“禁槍派”與“擁槍派”之辯在美國歷史上最為著名,這一年共發生4起槍擊案,造成約49人死亡。
在這一場之辯中,“持槍派”的觀點是,“保護自己,保護家人”。了解美國國情的人都知道,美國地廣人稀,別墅散落而居,美國人一般居住獨棟的別墅,門前鋪滿些草坪。如果你和主人不熟悉,是不能輕易闖進私人領地,如果冒昧的闖入,居住在這棟房子的主人就可以舉槍,“先開槍再問你是誰?”這是美國人的槍支文化理念之一。
“禁槍派”的理由是,大量的人群持槍已危害到社會的安全,公民的人身安全,它已導致更多的人死于槍殺,導致更多的暴力犯罪或者更高的犯罪率。
基于兩派觀點,美國政府也在試圖尋找“中間路線”。在2008年的“赫勒案”中,大法官們爭論的分歧在于,“第二修正案”是否賦予了個人持槍權,并且,該權利是否與加入民兵組織有關。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是這樣表述的:“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因此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侵犯。”
反對者主張,“第二修正案”只是賦予了人們在加入民兵組織時持有和攜帶槍支的權利——一種集體性的權利,個人無權為了自衛等原因持槍。大致而言,前者的看法叫“個人持槍權”,后者的看法叫“集體持槍權”。該案的判決結果是,個人持槍權一派取得勝利,華盛頓特區的禁槍令被判違憲。這是聯邦最高法院200余年歷史上第一次澄清第二修正案的義涵,第一次明確確認個人為自衛等目的享有持槍權。
在美國,禁槍主張被各黨派認為是“自殺高壓線”。科羅拉多州慘案又引燃美國社會的兩派之爭。就此爭論,總統奧巴馬并未公開表態;共和黨總統競選人羅姆尼則強硬地認為,應堅持憲法規定的持槍權。
由于多年來的歷次交鋒,都以“禁槍派”的失敗為結局,因此美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都深諳“槍支就是選民”的硬道理,力挺“禁槍派”將意味選舉的失敗。
槍文化的異變
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赫爾曼?康恩曾經說過:“槍支是美國文化的核心。”這種文化在200多年的演化過程中,始終不離的是暴利。
美國社會崇拜的是英雄,由此滋生的是崇拜暴利,很多學者認為這就是美國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
從第一批移民踏上美洲大陸起,殺戮就沒有停止過。若干年后,美國的許多文學作品都真實的記錄了屠殺當地印第安人的歷史。在此之后,美國又踏上了獨立戰爭之路,直到戰爭成功,建立美利堅合眾國直到建國,槍在每一段歷史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建國之初,從美國建國之父華盛頓到后來的幾任總統都主張,民眾必須擁有槍支,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建國之初的政治理念——自由和人權。所以,槍一直被美國民眾視為美國精神的象征,整個國家為此驕傲。
進入和平時期,經過近100多年的社會發展,槍文化的內核也隨之被加進新的內容。
自20世紀后,互聯網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它以其強大的“便利”和“侵襲力”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認識世界的理念。現在,在網路上無時不充斥著暴力與色情兩大主題,武力解決問題成為美國電視、電影永恒的主題。據一項調查,美國孩子年平均在校時間為900小時,而看電視的時間高達1500小時。而這一文化導向對年青一代有著深深地影響。
據一媒體報道,2007年從年初到年終,發生的數十起槍擊案半數以上都為“80后”所為,其中“最嚴重”的兩起槍擊案,都出自“80后”。
4月16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槍擊案,造成包括兇手在內的33人死亡,堪稱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槍擊案,并被美國《時代》列為“年度十大新聞”之一。其兇手、23歲的趙承熙,是標準“80后”。
12月5日,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東部城市奧馬哈一座商場的槍擊案,成為2007年美國最嚴重的商場槍擊案,造成包括槍手在內的9人死亡,另有5人受傷。調查證實,兇手是19歲的青年羅伯特?霍金斯,更是年少“80后”代表,其行兇動機是“我要時髦一回”和“我要出名啦”。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的惡劣影響,甚至還擴展到全球。11月7日,芬蘭校園槍擊案以造成9人喪生、10人受傷而引發芬蘭以及歐洲震驚。調查顯示,兇手是奧維寧,18歲的學生,他是在網絡上看到有關弗州理工大學槍擊案的報道后,才模仿策劃了芬蘭校園血案。
這一現象已引起美國社會的重視,美國學者在對這一現象研究后認為,暴力節目是暴力行為的催化劑。人長期暴露于血腥信息下,會被灌輸一整套的世界觀、角色認定與錯誤的價值體系。心理學家證明,孩子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暴力行為越多,在學校的行為就越有挑釁性。
如果將“暴利”的外延擴大一些,如今,暴利在美國以各種形式出現,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國家層面,暴利已深入到美國政治生活的各個層面,“殺戮”的場面正在重復歷史。正如一位美國詩人所說:“我們的歷史并不是以發現,而是以屠殺和奴役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