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光伏產業的這場保衛戰是不得不打響的,眼下“保持平靜”已成奢望。
從去年開始,美國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反傾銷”調查已引燃這個行業的戰火。2011年10月,美國7家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就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起貿易申訴。在歷時將近一年的調查后,美國商務部于今年5月18日做出了對中國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反傾銷結果的初審,征收高達31%到250%的反傾銷稅。這無疑阻止了中國產品進入美國的步伐。
今年7月24日,以德國Solarworld為代表的歐盟光伏電池產業向歐盟委員會又一次提起對華光伏電池的反傾銷申請。如果申請獲批成立,中國企業又將失去歐洲這個重要的市場。
面對生死抉擇,7月26日上午,中國四大光伏企業在北京舉行了應對反傾銷調查新聞發布會,指出目前光伏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任何限制市場的行為都將置整個行業于危險境地。中國商務部也于27日通過正當渠道發表聲明,“中國光伏產業并不存在任何所謂的非法補貼和傾銷問題”。
金融危機已引來越來越多的貿易戰,但在這場戰役中,沒有贏家。
“雙刃劍”的作用
作為目前全球主要的光伏應用領域,歐洲市場舉足輕重。據統計,整個歐盟市場占據了我國絕大部分光伏企業超過50%的銷售份額。正如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法務總監陳卓所說,“一旦歐盟委員會決定立案調查,對歐洲市場任何一種解決方案都不能完全有效地解決問題。”
換個角度看,如果歐洲市場將出貨量占據全球一半的中國光伏產品置于門外,對歐洲光伏業也無異于“唇亡齒寒”。上述四家企業聲明中稱,“以歐盟為例,2011年,以技術研發、原材料、設備制造等為優勢的歐盟,對華出口光伏設備及原材料總值達75億美元。在近年的光伏貿易方面,歐盟也基本處于順差狀態。而從整個光伏產業的價值鏈看,以規模、制造為優勢的中國,生產大多集中在組件端。其制造增值約每瓦0.2-0.3美元,按現在國際平均太陽能發電裝置安裝成本每瓦大概在2.5-3美元來算,中國也僅占整個光伏價值鏈的8%~10%。”
此外,由于光伏產業“全球本土化”的發展特征明顯,中國光伏企業在緩解歐盟各國就業壓力等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歐盟目前與太陽能產業相關的崗位約為28萬到30萬左右,其中大部分崗位直接或間接來自于中國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對是否要對中國光伏產品開展“雙反”,海外輿論并非鐵板一塊。不少機構或企業都對此持反對或保留的態度。
日前,美國大鳳凰城經濟理事會(GPEC)就宣布,正式向美國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交抗議信,反對其向中國制造的光伏電池和組件征收關稅。
全球光伏產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個優勢互補的利益共同體,一旦這次反傾銷立案,“雙刃劍”下勢必兩敗俱傷。
必要的追問
問題的關鍵是,中國光伏行業為何頻陷這樣的境遇呢?縱觀整個光伏行業的發展及其在國際市場中的作用,形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是由內與外兩種因素決定的。
就在今年5月至6月,有關調研組,曾對國內10多家光伏企業進行過走訪和調查。事實是面臨虧損的中國光伏企業均在艱難支撐。企業研發人員在積極致力于提高量產電池的轉化效率,不斷完善高效能電池技術,以保持規模生產的穩定性。科研人員還和工人一道優化制造工藝,可見,中國的光伏產品之所以物美價廉,依靠的是不懈地追求技術進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單就人力資源成本,中國不及德國同行的1/7。德國調查公司Photon Consulting的數據表明,生產同樣一塊太陽能電池,Q-Cells、Ersol等德國公司的成本大約1.01美元/瓦,而以無錫尚德為龍頭的國內光伏企業成本最低只要0.35美元左右。這樣的價格差,即使加上運費,中國廠家成本也要比德國同行低20%-30%。所以,從內部看,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和政府、銀行對產業的軟、硬件及資本支持為國內的光伏企業節省了不少資金。
從外部來看,中國在歐盟反傾銷訴訟中的關鍵點,是美國及歐洲等國家是否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地位的重要性在于,被認為實施了傾銷行為的企業若其所在國已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則該企業可以輕松獲得市場經濟待遇,允許出口生產商采用其國內價格和成本作為傾銷與否的依據。
今年5月24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稱,中國之所以被美裁定高額傾銷稅,主要原因在于美國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于是以“第三國”作生產成本參照,而美國選擇的對象是泰國。據了解,泰國的晶硅電池產能只是兆瓦級別(1兆瓦=1000千瓦),中國的電池產能是20吉瓦(1吉瓦=1000兆瓦)以上,規模相差巨大,沒有任何可比性。
中國商務部網站顯示,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企業反傾銷應訴的最大障礙。
尋求突破
幾天前,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的屋頂上,有一個小型“發電廠”建成。光線強烈的時候,每天能發電5萬度,可供近5000家庭使用,武漢新城國際總工程師吳斌說,這是目前世界上單體最大的屋頂光伏并網發電系統。有人給武漢國博的“發電廠”算過一筆賬,以設計運營時間為25年計,總共可發電2.4億度,相當于13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用此設備,每年可節省標準煤3500噸,減排二氧化碳8200噸,相當種植了1000萬棵大樹。
雖然中國光伏電池及組件出貨量超過全球50%以上,但光伏電站裝機量卻不到全球5%。“ 國內光伏市場有近10GW的發電組件積壓雪藏,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能否并網發電。”南昌大學光伏學院院長周浪表示。
2011年8月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全國統一光伏上網電價政策。然而由于太陽能光伏發電受不斷變化的輻射和天氣影響,具有不穩定性,電網系統面臨技術、裝備和管理上的許多額外投入。這既增加了電網企業管理負擔和安全風險,也減少了其售電量,電網企業缺乏積極性。上網電價政策進展“并不理想”。
從2002年開始,在政策的鼓勵下,中國形成了大規模的光伏產業鏈,太陽能電池以及組建廠猶如雨后春筍。但是,快速發展的背后卻是核心技術的極度匱乏,如硅材料提純的應用技術實現大規模量產,再如電池組件的生產工藝,國內外關鍵設備的差異較大,尤其是非晶硅生產線。
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國的光伏產業鏈形成了“兩頭在外”的格局——嚴重依賴外部環境,受制于人。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尹伯成表示,“歐盟也好,美洲國家也好,敢于屢屢拿中國出口的產品‘開刀’,反映了我們自己也有‘軟檔’,而這‘軟檔’,就是產品自身的可替代性。”
低價,不可能永遠成就中國出口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加強企業內部的運營管理,嚴格控制生產成本,創新生產工藝流程,加大高精尖技術突破力度,高效開發利用,并培養企業的核心人員團隊,才是根本的出路。
目前光伏系統整體造價的極具下降刺激到了日本、中國、印度和美國市場的需求。有數據預計,2012年全球光伏市場將增長12%左右。
中國光伏行業也正等待國家適時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電網企業為可再生能源電力上網配套,來加速啟動國內市場,并通過理性的自由競爭,形成更為科學、更加合理的市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