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視源于日照過少?
中國、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等主要東亞國家中高達90%的年輕人近視。相比之下,英國的近視患者約在20%到30%之間。科學家表示,近視正在席卷亞洲,眾多學校的孩子深受其害。長期以來都認為近視眼主要是一個遺傳問題,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伊恩·摩根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近視很可能是由學生在室內學習時間過長而在戶外接觸陽光時間太少造成的。
眼球拉長導致光不能對準視網膜,從而產生近視。近視患者只有靠近物體才能看清它的面目。射入眼球的光沒有落在眼睛后面的視網膜上,而是集中在視網膜前方的一個點上,致使遠處物體的圖像模糊不清。針對動物進行的研究顯示,在發育初期,如果不能將眼球調節到合適的長度,就會形成近視。
科學家認為,神經遞質多巴胺可能在眼球組織發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人置身于日光中,眼球中多巴胺的含量就會增加,這會預防眼球拉長。摩根表示,戶外明亮的日光會刺激視網膜神經遞質多巴胺的釋放,眼球就不會拉得太長。眾所周知,多巴胺能抑制眼球軸向生長,而眼球的軸向生長恰恰是近視的結構基礎。
□編譯/楊孝文
干細胞療法保護癌癥患者
化療藥物可以殺死快速分裂的癌細胞,但它們也影響其他健康組織如骨髓。骨髓的作用是產生新的血細胞,但化療藥物很容易會影響骨髓的造血功能,造成白細胞和紅細胞減少,增加感染的風險并導致呼吸急促和疲勞。而利用干細胞療法卻可以避免這一缺點。
西雅圖的弗雷德哈欽森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從患者體內分離出造血干細胞,然后用一種病毒感染細胞,該病毒含有保護細胞免受化療藥物影響的基因,最后干細胞再輸回病人體內。結果發現患者能夠更好地耐受化療,并沒有負面影響。英國癌癥研究院的科學家蘇珊·肖特教授說:“這是在癌癥治療過程中保護正常細胞的一種全新的方法,但還需要更多病例來證實其有效性。”
□編譯/王芳
與“問題人”打交道的藝術
我們身邊有很多所謂的“問題人”,其特征是固執己見、不可理喻,你跟他打交道,明明真理在你這一邊,但他會讓你感覺自己很失敗。與工作上的問題人打交道不同于與家庭生活中的問題人打交道。你與配偶發生矛盾,你可以不理對方,直到雙方心平氣和。但與工作上的問題人發生矛盾時,你不能冷處理,因為你的目標是將工作完成,你不可能把工作置之不理。所以需要非常小心,需要采取更好的策略。
對此心理學家給出的建議是:1.盡量減少與問題人在一起的時間,互動的時間越短越好。2.保持邏輯性。交流應以事實為基礎,盡可能地不作細節描述,根本就不要做與問題人進行溝通的夢。3.將談話的焦點將在“他們”身上,而不是放在你或者“他”的身上。4.不要指望有一天他會變成你希望看到的人。5.不談那些可能讓你陷入麻煩或招來攻擊的話題,在談話之前先把話題在腦子里過一遍。6.不要指望他會贊成你的觀點,他會同情你。他們不會。7.談話盡可能圍繞一種娛樂行為或娛樂活動展開,或者讓第三者在場,分散他的注意力。 □編譯/楊孝文
藥物“魔鬼呼吸”,能使人任其擺布
目前在哥倫比亞,經常有人在大街小巷兜售一種危險藥物,它不僅控制人的自由意志,還能清除受害者的記憶。這個藥物名為莨菪堿,它還有個俗稱叫“魔鬼呼吸”,源自一種非常特殊、常見于南美洲的樹。”
一位受害人說,在街上一名男子走過來向她問路,由于那個地方并不遠,她就帶他來到詢問地點,后來他們一起喝了點果汁。接下來,她帶這名陌生男子來到她家,幫他把所有財產收集起來,其中包括存款和男友的相機等。這名女子說:“丟了錢令人痛苦,但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沒有失去更重要的東西。”
《英國臨床藥理學》雜志報道,這種又叫天仙子堿的藥物產生的失憶功效和安定藥一樣。在古代,已死哥倫比亞領導人的情人被服用這種藥物,然后有人讓她們進入主人墳墓,將其活埋。以前,美國中央情報局把這種藥物用作“冷戰”審訊的工具,它的用途類似于使人吐露實情的麻醉藥。
由于含有的特殊化學成分,這種藥物還能使人產生強烈幻覺。哥倫比亞常見的Borrachero是莨菪堿的來源,可粗略地譯為“使你醉倒”的樹。專家對哥倫比亞充斥和莨菪堿有關的犯罪活動的原因感到困惑,卻斷言這和這個國家以前混亂的藥物文化以及正在發生的內戰有關。
□編譯/楊孝文
光動力仿生眼可使病人重見光明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型視網膜植入物——光動力仿生眼。這種新的設備采用特殊的眼鏡使近紅外光束進入眼睛,從而使病人重見光明。與年齡相關的黃斑病變和視網膜色素病變會最終導致失明。該視網膜植入物刺激眼睛后面的神經,幫助患者恢復視力。
它的工作原理與太陽能電池板類似,一副眼鏡配有一臺攝像機記錄病人眼前發生的事情,并將近紅外光的信號發送給視網膜芯片,芯片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傳遞給神經。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說:“由于設備非常小巧并且是無線的,因此手術比其他視網膜的修復方法要簡單得多。” 該仿生眼目前還沒有在人身上進行過測試,但已經在大鼠模型上進行過測試。 □編譯/王芳
地球最終會被吞沒?
一項新近的研究發現,4顆白矮星正被破損行星的塵埃圍繞著,這些塵埃的成分與地球驚人的相似。科學家們認為,這是白矮星摧毀一個巖態行星的明顯證據,也探明了這些類似地球的“星體世界”消亡的最后階段。
沃里克大學物理系的鮑里斯·甘斯克(Boris G·nsicke)教授領導了這一研究。他認為,類似的破壞性過程,有一天也可能會在太陽系中發生。白矮星是演化到晚年的恒星,它的光度低、密度高、溫度高。科學家對白矮星大氣的化學成分進行了調研,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白矮星的重力極強,進入它大氣的任何重元素,都會被吸引、“墜落”到它的星核區域,并在幾天之內消失。研究人員推斷,被觀測到的白矮星,正在吞噬一個巖態行星;這個過程,類似于將地球的內核與地幔分開。這可能正是地球在遙遠未來的真實寫照。幾十億年后,當這一現象發生在太陽系,太陽將吞沒離它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是否也會被吞沒,還不清楚——但即便它能幸存,表面也會變成一片焦土。 □編譯/安娜·布萊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