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嘉禹剛一到校,六年三班的同學們就圍攏了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急切問著:“怎么樣,丁嘉禹,戰績如何?”“去錦州市打擂,沒給我們學校掉鏈子吧?”……
丁嘉禹憨憨地笑著,他不知該怎樣回答大家,只是點著頭說:“還行,還行……”幾天前,他作為凌海市育才小學的選手,與其他班級兩位伙伴聯手,參加了錦州市交通安全知識擂臺賽。要知道,整個錦州市才有十幾所學校選手獲得了登擂比賽的資格,都是各區縣的頂尖高手,沒有幾招兒看家本事,誰敢闖這樣的陣勢?
丁嘉禹也是先參加了凌海市的擂臺賽,依仗平日積累的功底,他見招兒拆招兒,遇陣破陣,一路拼殺,脫穎而出。于是,獲取了前往錦州,與各路豪杰較量的資格。
若問丁嘉禹的過人本事是如何練就的,他會微笑著告訴你:是聽交通臺廣播積累的。小小少年,怎么就愛聽交通臺的節目呢?這里必然就有故事了。
很久以來,丁嘉禹都是乘坐公交車上學。可那滋味實在難受,不僅因為公交車上人多擁擠,更鬧心的是每天上下學之時,也正是交通高峰期。馬路上水泄不通,公交車跟著浩浩蕩蕩的車流,一點點挪動。前方望不到車流的盡頭,后邊看不到隊尾,汽車比蝸牛爬得還慢。每到此時,丁嘉禹心里就煩躁。明明早就出了家門,可看看時間,有可能上學會遲到呢。寶貴的時間全耽擱在了路途中!就這樣,他開始關注交通臺的廣播了,時時留意各處的交通情況。看看哪里堵車了,因為什么堵的;哪里出事故了,事故的原因又是什么……
不久,他又改變了上學的方式,步行上下學了。說起來,步行去學校反而更快捷。大步快走只需十分二十分鐘也就到校了,而且還鍛煉了身體,真可謂一舉兩得。然而,步行雖說比乘車順利了一些,可也有令他心煩的時候,那就是路上車太多了,讓行人提心吊膽的。主要是個別司機不夠文明!有的司機開起車來不管不顧,甚至開到人行道上飛駛,還大聲鳴笛,竟然逼迫行人為他的車讓路。不少轉彎車輛也不避讓直行的路人。更可怕的是過斑馬線的時候,往來車輛如織,卻很少見減速禮讓行人的。甚至有的車輛遠遠駛來,看見有行人欲通過斑馬線,汽車竟打著雙閃,一路呼嘯,野馬一般馳來,就好像前方面對的不是生命!
學校門前情況也不妙,大小車輛把校門前的路都塞滿了,幾乎無立足之處,學生們只能在車與車的縫隙中艱難穿行。那全是家長接送孩子的車輛。
行路難,令丁嘉禹覺得很煩躁也很無奈。他經常思索:難道沒有什么辦法解決交通擁堵的難題嗎?班里一位名叫金天的同學也關注交通狀況,他倆常在一起探討城市交通問題,還一起學習交通知識和法律法規。于是,這一對小伙伴發現,其實,只要認真執行交通法,開車的人提高自身素質,文明行車;管理者加強疏導,同時能有更多的人樂于步行或乘公交車,那么,扭轉交通擁堵現狀并非不可能。
丁嘉禹不是愛出風頭的少年,可是一次擂臺賽偏偏給了他出人頭地的機會。這就是交通知識擂臺賽,大家一致認為:丁嘉禹最關心交通問題,此番打擂,他不出頭誰出頭?丁嘉禹也只好當仁不讓了。在凌海市的比賽中,他與隊友過關斬將,順利晉級。這才有了去錦州與各路高手過招兒的機會。老師和父母也前往錦州助陣,可見人們對他充滿了期待。
全校三名參賽者,只有丁嘉禹是男生,他覺得自己的擔子更重一些。擂臺比武,不僅要靠平日積累的功底,同時還要反應敏捷,手疾眼快,并且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
看,擂臺上搶答開始了。只聽主持人念道:“請問,非機動車分幾類?開始搶答!”丁嘉禹急忙按下搶答器。“嘟——”搶答器響了,但不是丁嘉禹的,而是對手的搶答器先響了。明明自己在主持人話音剛落時就按了搶答器,可為何……唉,只差那么零點幾秒鐘。
對手獲得加分后,主持人又念起來:“殘疾人機動輪椅車、電動自行車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時,最高時速不得超過多少公里……”這回可要抓住機會了,丁嘉禹毫不猶豫按下搶答器,“嘟——”干得漂亮!發出響聲的正是他的搶答器。
然而,他還沒來得及高興,主持人就扣掉了凌海市代表隊40分!因為丁嘉禹犯規了。主持人雖然念完了題,但尚未說出“開始搶答”四個字呢。眼淚頓時盈滿丁嘉禹的眼窩,身為隊中主力,他為自己的失誤深感內疚。然而,容不得他調整情緒,主持人已經又念下一道題了。
這次,丁嘉禹抓住了機會,搶答成功。他心里樂開了花,與隊友擊掌相慶,總算挽回了一些勝算。接下來,丁嘉禹和隊友沉著機智,愈戰愈勇,最后……
激戰結束了,丁嘉禹離開了硝煙散盡的擂臺,回到了校園。同學們像迎接英雄一樣圍攏過來,紛紛發問:“戰績如何?”“沒給我們掉鏈子吧?”丁嘉禹憨憨地一笑:“一般一般,錦州第三,我們盡力了,挺滿意。你們滿意嗎?”
其實無論戰果如何,丁嘉禹仍會一如既往地關注著城市交通。他說:“即使有一天,我長大了,有能力買車了,我仍然會堅持乘坐公交車出行。我希望大人們也不要過多開車。大家在抱怨馬路擁堵的時候,每個人都應該想一想,自己為緩解交通堵塞做了些什么。”
(張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