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天災人禍頻繁發生的高危社會,怎樣為傷亡數字脫敏,是中國政府直面的時代課題。7月21日暴雨橫掃北京之后,損失巨大,傷亡慘重。中國民眾注視著官方發布的傷亡數字,并采用各種方式對這些數據進行證實或者證偽。
7月24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主任王惠稱,經過2003年非典的考驗,官方在死傷數字上絕不會有隱瞞,而民眾似乎不太認同。從最初的10人,到之后的37人,77人,輿論對官方發布的傷亡數據泛起洶涌質疑。信息發布的過程中充滿了等待和煎熬,“及時”和“公開”成了抽象的枯槁詞語。
傷亡數據是天災人禍的直接結果,不過中國官方似乎很難對相關數據秉持中性態度,同時在數據上捆綁了諸多不合時宜的權力想象,諸如“天子天佑”的慣性思考方式,反之“天不佑”則不為“天子”。
有中國網民將歷年來官方發布的災害遇難者數字作了統計,在各地發生的災害事故中,傷亡人數“37”這個數字多次出現。這種神奇的規律也是中國傷亡數據未能脫敏的重要原因:只要保守勢力仍然對因災傷亡數據保持敏感,民間也依舊不能對傷亡數據退去敏感。
來源:CNN 2012年7月26日
編譯:曉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