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高教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和高校資源整合趨勢不斷加大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高等院校的辦學規模迅速擴大。隨著教育環境的改變,高等院校的經濟成分日趨多樣化,利益主體日趨多元化,高校財務風險問題也逐步顯現,高校財務管理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局面。高校財務管理水平與高校日常教學、科研以及學校的建設發展息息相關,財務風險的存在無疑嚴重制約了我國高等院校及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如何加強高校財務管理,防范財務風險,已成為目前高校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高校財務風險的成因進行研究,并提出可行性的防范財務風險的措施,對降低高校財務風險、促進高校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校財務風險的概念
財務風險的含義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次上來理解。從廣義上看,財務風險是指在經濟活動中,一些不確定因素影響導致的預期收益和財務收益之間發生偏離的現象,最終造成損失。而從狹義上看,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用貨幣資金償還到期債務過程產生的不確定性。高校財務風險,是指高校在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難以控制或預料的因素使得財務狀況具有不確定性,從而給學校經濟效益造成損失的可能性,使其財產有蒙受損失的風險。高校作為事業單位,非營利性的性質決定了高校所面臨的財務風險與企業的財務風險既有相似之處,也有本質的不同。企業資金運動的目的是獲取收益,而高校的資金運動是以發展高校教育事業、進行科學研究。因此,高校的財務風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財務風險主要表現為籌資風險、經營風險、投資風險以及財務管理風險。
高校財務風險形成的主要原因
籌資渠道不完善,高校舉債不合理: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教育經費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在這種形勢下,籌資渠道的多元化就凸顯其重要性。為緩解高校資金壓力,1999年教育主管部門發文準許高校與商業銀行開展貸款融資合作,鼓勵高校向商業銀行貸款。經過多年的發展,高校教育經費的來源由單一的國家財政撥款轉變為以財政經費投入為主,以市場多渠道籌集資金的新格局。近年來,政府財政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雖然不斷增加,但其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存在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和投放不均衡的問題。就目前而言,高校雖然可以通過社會融資來吸收資金,但由于籌資體系不完善,在財政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高校往往通過向商業銀行舉債的方式來緩解資金壓力。雖然銀行借款是彌補高校經費資金缺口的快捷渠道,但高校也因此支付大量的財務費用,從而在后續發展過程中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和利息的包袱。高校貸款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然而固定資產的回收期較長,在短期內難以通過固定資產的收益還本付息,因此需要動用學費收入進行償還,這就直接影響了高校教學科研的資金運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高校財務籌資風險逐步升級。
支出規模增加,高校收入不足:高校教育支出經費呈現出規模增加的趨勢。隨著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行業內部競爭加劇。各高校為了提升自身形象,增強影響力,紛紛置地建房,大力建設校園硬件設施,基建支出成為高校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為了打造精品教育,提升重點學科的知名度,高校向高學歷、高素質的學者開出優厚的薪金條件,招攬國內外知名人士加入自己的教育團隊。為了爭取更多的教育市場份額,高等院校紛紛建立博士點、碩士點,增加院、系、專業設置,而這也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保障。伴隨著高校在校生人數的大幅增加,校舍規模、教職工人數、教學設備數量等都要相應提升,導致高校支出規模逐年增加。在高校收入方面,學生所繳納的學雜費收入是其主要來源。由于高考適齡人口相對減少,“十二五”期間高校規模會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同時,教育部已經公開承諾不提高學費標準,高校有限的學費收入還常常面臨著學生延時支付和惡意欠繳的難題。因此,高校有限的教育收入往往不能滿足龐大規模的教育支出的需求,產生巨大高校財務經營風險。
盲目投資建設,造成資源浪費:根據《高等學校財務制度》的相關規定,高校有權利利用貨幣資金、實物、無形資產等向校辦產業和其它單位投資。這項規定有利于高校有效利用閑置資源,實現資金增值,然而在獲取收益的同時,相對應的投資風險也隨之而來。在不了解自身財力物力的情況下,如果高校不科學地進行決策,盲目對外投資,建設無效益、重復的項目,就會引發高校的投資風險,浪費有限的資源,損害高校的利益。一些高校為了通過教育部門的教學評估,提升自身“檔次”,盲目地將資金用于添置教學設備、改造實驗室、建立新校區。在對教學設備的購置上,由于不注重資金的使用效率,資產重復購置或閑置的現象時有發生。在改造實驗室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論證,資金的浪費現象嚴重。在建設新校區的決策中,由于未重視事前評估和投資回報設計,高校資金周轉壓力增大。由于這些投資項目并未發揮應有效益,高校極易形成新的不良負債,加重債務負擔。
財務管理體制落后,內部控制薄弱。高等教育事業雖然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但高校的財務管理體制卻存在制度性的缺陷,脫離了教育發展的實際。對高校財務風險的原理和控制方法的研究基本上是照搬企業財務風險的相關研究,沒有切實考慮高校賬外的實際因素,對高校財務風險的反映也是不完整的,因此難以對高校財務風險起到警示防范作用。另外,在很長
下轉第039頁
上接第027頁
時間內國家預算有力地約束著高校財務狀況,有些高校領導風險意識淡薄,對于學校自身財務風險管理和控制缺乏重視。還有些高校缺乏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缺乏應有的管理上的控制流程,違法行為時有發生,導致高校資產大量流失,給高校的健康發展帶來潛在風險。
防范高校財務風險的相關措施
優化籌資結構,科學理性舉債。國家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之間積極進行交流溝通,在獲取政府與教育部門支持的同時,高校也要通過自身的努力積極拓寬高校的籌資渠道。同時要完善高校經費籌措體制,優化籌資結構。除貸款融資以外,還要加強校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轉化,重視校辦產業發展,吸收社會捐贈及教育基金,使得教育資金源頭由單一向多元化發展。設定債務“預警線”,科學理性舉債也是必須要做到的。高校要測算分析自身的償債能力,合理地確定貸款規模與結構,控制財務成本,減少財務風險。
提升核心競爭力,力求可持續發展。高校應找準定位,掌握核心競爭力,摒棄外表重于內涵、硬件重于軟件的錯誤觀念,從根源上防范財務風險。高校應立足本職,整合有限的教育資源,構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無論在課程講授,科研成果轉化還是人力資源開發方面,高校都可以找到努力的方向,找到自己的發展優勢,從“質”的方面提升綜合實力。同時,高校也應處理好短期運轉與長期發展的關系,積極預防財務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
加強投資分析,進行風險評估。高校要加強投資分析,對投資項目要嚴格審查,對項目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對資金的回報期以及回報率進行完整詳實的測算。高校應將政策性、經營性與規模性投資相結合,有重點地進行投資。對項目進行風險評估,做到未雨綢繆,并做好項目的事中控制。
加強財務管理,完善監管體系。高校應樹立財務風險意識與責任意識,加強財務管理。建立健全財務風險預警機制,設置相關的量化指標,如定期編制現金流量表,及時反映真實的財務狀況,便于把握一定時期內的現金流向與變化。完善高校財務的監管體系,對高校的重大經濟活動實行嚴格的監督和控制。
(作者單位:湖北工程學院財務處)
[1]趙長城,郭麗敏,張鳳霞.高校財務風險綜合評價實證分析.教育財會研究,2011.01
[2]梁美芳,馬丹潔.地方高校財務風險控制研究.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3
[3]吳建春.試論高校財務風險的內部控制.財會研究,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