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引導,強化探究的意識
在學習《燕子》這一課時,一方面,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用兩雙眼睛讀書,一雙眼睛看字面上的內容,讓學生劃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的文字;另一雙眼睛搜尋文字后面的內容,讓學生思考小燕子為什么春天才來?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拿起“望遠鏡”,思考一下小燕子時常飛在麥田上,對莊稼有啥益處?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隨時叩問自己學習《燕子》這一課所得到的知識和自己已有的經驗有什么聯系?這樣有利于及時內化新知并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通過這樣的訓練,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和自主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強化了探究的意識。
巧妙設疑,激發探究的興趣。設置的問題具有階梯性。手指頭有長短之分,一個班的學生成績及認知能力也因人而異,參差不齊。因此,設置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年齡和知識特點,做到難易適度,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讓學生樂于探究和討論。設置的問題具有啟發性。在語文教學中,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開放性、啟發性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探究動機與興趣
所謂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組合。課堂上的情境包括課堂的場景和學習的氛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謂創設情境,就是表現課文所反映的兒童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場景以及與之相應的學習氛圍。創設情境的目的在于誘發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與情感狀態同課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間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從而引起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這種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是激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的內驅力。建構主義教學論主張:人的認識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而是通過主動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構建起來的。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習慣于聽教師的講解,懶得動腦,不會思考,只會機械地背誦。即使是深層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師總結好了,念給學生聽。學生在毫無感覺的情況下被動地接受.他們對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被扼殺了;讀書索然無味,課堂教學如死水一潭。課程改革要求創設有生命力的課堂,既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構建,更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當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層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時,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探究的興趣也最濃。所以,最能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的因素是問題情境。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有問題開始的。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就應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非常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機會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探究狀態,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深層次的思考和情感體驗,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建構模式,培養探究的能力
自讀感悟,發現問題。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讓學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礎上說出課文的精彩之處,并提出自己的疑問(文章的內容、語言、情感等皆可)。對于有些課文在這一步驟前,可以加上“挑戰式探索嘗試”這一環節。如:在學《桂林山水》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先描繪一下自己家鄉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鄉的山水有什么特點,有沒有文中的山水秀麗。經過嘗試再去學習課文,自然就更容易體會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內涵。
分組品味,相互釋疑。把自己的成果讓別人分享,用有價值的“難題”挑戰一下別人,通過給別人釋疑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這是每一個同學都會“怦然心動”的。在分組活動中,局部“成果”鞏固了,一些落差不大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全班會戰,再掀高潮。在教師的點拔下,各組代表提交成果和困惑,對于成果,教師要通過讓“發現者”上臺演說、領讀、表演等多種有效方法,讓全班學生受益。對于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探究。而對于那些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就應通過異組論辯,切磋或通過教師引導去深入探究。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實行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在教學《稱象》一課時,引導學生探究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用到曹沖的辦法以外,還可以有哪些辦法稱出大象的重量?于是乎,個個學生興致勃勃,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學生都把自己想出的眾多的辦法與曹沖的辦法相比較、選擇。雖然方法各異,但你可以感受到學生那正在被挖掘的潛能以及靈性飛揚的快樂。在老師的表揚聲中,他們都把自己當作了那個聰明可愛的曹沖,都充滿了自信,都認為自己有能力來解決各種刺手的問題。我想我用這樣的教學的確有助于培養學生善于思考,通過將眾多的假設集中而求出解決問題現實方案的能力。
以趣為徑引導質疑,開發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合作精神。
但凡作為教師都知道質疑的重要性,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為了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就得有的放矢,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將豐富的生活源泉縮微后以供學生觀察和理解。不能拘泥于形式,更不能為了純粹的課堂上的熱鬧而作的一種點綴。讀書有疑源于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而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我覺得教師不是武斷的否認,強加干擾,一定要把學生的思路引到你的思路上來,那樣學生學習的趣味就蕩然無存了。應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要給學生留足時間,不吝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于問。
記得在上《自然之道》這篇課文課時,學生面對“自然之道”提出了一系列疑問:大海龜都干嗎去了,這什么要讓小海龜出來當偵察兵呀,這不是太危險了嗎?為什么向導明知放小海龜入海是危險的,為什么他還是在大家的一致請求下做了這樣一件事呢?甚至有的學生發出了更深層次的思考:為什么有時候善良也是一種錯誤,一種愚蠢呢?在深入解答了這些問題后,我掩卷長思,一遍遍地叩問自己,雖然學生的理解有的尚停留在層面上,有的還有失偏頗,但他能向人類的慣性思維挑戰,向人類的倫理道德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
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學習是自主學習的最高表現形式,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探究式學習方式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創造性特點。其作用在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增強探究意識,學會探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富縣吉子現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