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數學問題意識,是指數學思維的問題性心理品質,表現在學生的認識活動中,對一些難以解決的數學問題產生一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良好的數學問題意識能使學生表現出積極的學習情緒、情感態(tài)度、心理體驗,對他們的數學思維產生啟動、定向、激活、調節(jié)等動力性作用。
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就是引導學生從數量和空間關系去觀察、比較、分析、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和實驗、推理和判斷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原來就是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的問題解決,同時獲得進行數學問題解決的切身體驗和能力。對于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來說,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達到三個層次目標。第一,學生養(yǎng)成一個敢問、好問的習慣。第二,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勤于思考,提出較高思維層次的問題。第三,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自覺對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探索,并提出問題。因此,針對這三個層次目標,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需要在教師教學觀念轉變、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以及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等方面獲得突破。
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敢問、樂問和勤問的心理環(huán)境
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chuàng)造力,并且要使最大多數人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到頂峰,應創(chuàng)設教學中良好的師生關系.”由此可見,要讓學生大膽提問,改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chuàng)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氛圍是非常必要的。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不僅要不斷更新知識,還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
將傳統(tǒng)教學下“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椤耙詫W生為中心”。傳統(tǒng)教學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把主要精力用在給學生講解知識上,缺乏引起學生發(fā)問和提高主體性思維的意識、觀念、措施和氛圍,這些都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了被動重復前人結論的活動,沒有自己的思考也缺乏創(chuàng)造性?!耙詫W生為中心”就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地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它要求我們的老師不要太“聰明”,不要把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都思考到了,不要代替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地思考,自己提出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積極追求和主動探索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復習課中,學生已經對某些學過的內容形成了自己的認知,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鼓勵學生把對知識的理解大膽地敘述出來,同時將他與其他學生在認知碰撞中無論是共鳴還是相互矛盾的地方,借用過來作為復習課中的絕好素材,而教師就勢進行的重點點撥、內容梳理,困惑處的本質挖掘,也使教學變得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從傳統(tǒng)教學下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轉變到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強調教學相長。“惟師是從”是傳統(tǒng)教育的師生關系,教師是絕對的知識權威,學生對教師傳授的知識不容置疑。曾經在五所初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在回答“你覺得什么是你向老師提出問題的最大障礙”時,有68%的學生答“自己膽怯,怕老師指責”,在回答“為什么不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出問題”時92%的學生認為,在上課時,老師講,自己聽,根本沒有時間提問。因此,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要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敢問、樂問和勤問的心理環(huán)境,必須改變教師的絕對權威。同時要強調“教學相長”的原則。教師要相信學生的發(fā)展?jié)摿ΑW生所提的問題會有一些高質量的問題,這就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答學生“發(fā)問”的過程,正是自己重新學習,更新知識,提高認識的過程。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時,學生在課上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種拼圖方法數學家是如何想出來的?不用拼圖用以前的方法是否也能證出勾股定理?……正是借助學生的這些問題,使整節(jié)課的教學成為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內在思維嚴密統(tǒng)一的整體。
崇尚激勵性評價策略,充分愛護每個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的運用負批評,即使學生提出或回答的問題是幼稚的、荒謬的甚至是錯誤的,教師也不要嘲笑諷刺和壓制他們。要恰當合理的運用激勵性評價策略。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新型的師生交往關系,營造一種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和興趣,啟發(fā)誘導學生積極思維,凡事都問個為什么,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教師挑戰(zhàn),敢于發(fā)表個人的見解和對某一問題的評論,充分愛護每個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形成探索創(chuàng)新的心理愿望,使積極的認知情感伴隨數學學習活動的始終,讓學生在與教師的平等對話中,個性得到張揚、潛能得到釋放,真正成為敢想、敢問、敢說、敢做的主人。
加強數學語言的教學,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數學語言是進行數學思維和數學交流的工具。近幾年來在中考中加強了對數學語言的考查,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準確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清晰而有條理的解題表述,著重于推理的嚴謹性,分類的完整性和運算的合理性;二是通過加強應用題考查力度,考查如何理解語言表述,從非數學語言中去捕捉解題信息,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這是更高要求的層面,也是為適應高中大容量授課方式和以個人自學為主的學習需要。應用題一般文字敘述較長,內容新穎,背景陌生,涉及知識面廣泛。閱讀理解題意成為解應用題的第一道關卡,不少考生由于讀不懂題目而放棄。只有通過閱讀試題,正確理解題意,明確問題的實際背景,才有可能進行數學抽象,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然后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去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數學語言的教學,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數學的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并能進行相互轉換,善于從普通語言中去獲取信息,將普通語言轉化成數學語言。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始于問題的產生,而發(fā)現問題又源于強烈的問題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善于發(fā)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逐步形成問題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進而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優(yōu)秀人才。
(作者單位:陜西富縣羊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