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創造性人才成長的發展規律以及當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在現代中學教學中,教師應更新教學觀觀念,轉變教學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融入化學教學之中,把傳授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理解創新教育的內涵,把握創新教育的方向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及創新個性為主要目標,他并不是簡單地否棄知識的教育,而應著眼于創新、力圖從內容到方法、從時機到效果改造知識的教育。要求教師敢于突破舊思維、舊模式,能廣泛地汲取教育科學領域中的新知識并能成功地運用到教學中去,對教學實踐中出現的新事物要有較強的洞察力和敏銳性,從而不斷創造新的、好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的探索和創新學習。
探究新思路,實施創新素質的培養
創設情境,激發創新意識:
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前提。現在的學生是有個性的一代,他們已經完全不欣賞也不接受傳統的教學模式,如果硬性灌輸,效果可想而知,更談不上創新。教師要營造一個自然、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在這個環境里,不是單向交流,而是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這樣有利于縮短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在這個氛圍里,學生才會勇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渴求解決問題,他們的創新意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養和發揮。
激發學生的好奇觀念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關鍵。好奇是促使學生創造行為的開始,是學生探索心理的推動力,在創造性思維中具有觸發催化的作用。學生對事物感到好奇的時候,往往是創造性思維迸發的時候。在人類認識史上,很多時候正是因為對事物或某種現象產生的好奇感、驚奇感,從而才導致了很多重大發明創造的產生。例如,學習濃硫酸的性質時,首先將濃硫酸加到蔗糖中,不斷攪拌,并在當中插上一根玻璃棒,幾分鐘后就出現了一個自制的黑色“棉花糖”,學生感到很詫異,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于是促進了學生積極思維,探索新知。
創設巧妙的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途徑。設疑是探索科學原理的向導,是催生學生積極思維的源泉。科學研究、探索活動需要質疑。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僅靠被動地解決思維靈活而敏捷的學生的質疑,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多數情況下,更應該主動“出擊”,在學生的思維處于“鈍化”或“未激化”狀態下,精心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例如:關于SO42-的檢驗,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如何檢驗一瓶無色溶液中是否含SO42-?能不能用硝酸檢驗SO42-?加入BaCl2有白色沉淀可以斷定試樣中一定含有SO42-嗎?BaSO4不溶于鹽酸,BaCO3、BaSO3均溶于鹽酸,為什么?當未知試樣中加入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后,再加入鹽酸沉淀不消失可以證明試樣中一定有SO42-嗎?怎樣正確檢驗未知試樣是否含有SO42-?學生積極思維,一個懸念解開了,另一個疑惑又來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竭力求索興趣盎然。
誘發動機,開發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或者說是指向理性的各種認識活動。創新思維具有求異性、靈活性、獨創性和靈感等,其主要體現在靈活性。其靈活性表現在思維形式的反常性,思維過程的辯證性,思維空間的開放性,思維成果的獨創性和思維主體的能動性等。在教學中,如何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至關重要。
我們要打破創新性思維的障礙,即打破平常所說的思維定勢和思維慣性。如裝置的氣密性檢查,課本上是采用手握的方法檢查制取氫氣的裝置的氣密性檢查,但若是那種由制氣裝置、檢驗裝置、除雜裝置、性質檢驗裝置、尾氣處理裝置等組成的復雜裝置,手握的方法還能達到效果不?
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學會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向NaAlO2溶液逐滴滴入HCl溶液中和向HCl溶液逐滴滴入NaAlO2溶液中的現象是否相同,學生往往按常規的思維考慮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存在一個過量的問題,產生的現象是完全不一樣的。再如將Na投入CuSO4溶液中,學生通常會考慮的是金屬與鹽的置換反應,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潑的金屬,它首先與水反應,所以得不到金屬銅,而是生成Cu(OH)2藍色沉淀。
加強實驗,培養創新能力:
科學的核心是探究,科學探究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創新思維能力是產生新想法、發現新事物的能力,而新想法和新事物的發現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過程。因此,創新能力總是在問題解決中發展起來的。化學教材中安排了許多演示實驗、分組實驗等,且在這些實驗教學中還發現許多問題。如何充分利用這些實驗,并解決出現的這些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觀察是一切知識的門戶,周密精確的觀察是一切科學實驗、科學新發現的基礎。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書本上的演示實驗,并加強和補充課堂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如鈉和水的反應,讓一個學生上臺觀察,然后由其描述實驗現象,以彌補后面同學觀察不到的缺陷。
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是將創意付之實現的精心設計和勇于實踐的能力的總和,是創意和創新的橋梁。教學中,課本上的學生實驗應如質如量完成以外,最好還應增加學生實驗,要求學生從實驗觀察、實驗操作不同視角去仔細觀察,善于發現共同現象和不同現象,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如上述NaAlO2溶液滴入HCl溶液中和向HCl溶液滴入NaAlO2溶液中的反應,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得出結論。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自實踐,體會\"創新\"成功的滋味。
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如做“噴泉”實驗時很多學生不明白為什么能產生噴泉,對噴泉現象的形成原理不理解。那么,教師可帶領學生對噴泉現象的形成原理進行實驗驗證裝置的探究,使得學生通過“噴泉”現象可研究物質的溶解性、壓強及溫度的變化等。
(作者單位:陜西富縣羊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