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產階級數量的增長,人們在追求物質享受的生活中體味辛酸苦辣,社會中出現一種明顯的反文化。這種現象曾在全世界發生過,現在正在中國發生。在漢語中,這群人被稱為文藝青年或文青,字面意思為“有文化修養的青年”。這是與讓人愛恨交加的英文單詞“Hipster”最接近的漢語等價詞。
這群人講究、懷舊、文藝氣,有點詩人的感覺。文藝青年是精神至上的,但卻生活在非常世俗、金錢驅動的中國,他們被貼上了高度個性化、浪漫、藝術鑒賞家的標簽。
他們往往是中上流社會中的城市居民,但卻小心地與提LV、開寶馬的暴發戶劃清界限。人們更多地用他們的思考方式來定義他們,而非他們擁有的物質。一位在北京的27歲NGO工作人員用略帶輕蔑的口吻說:“他們總是喜歡與眾不同。”
“文藝青年”這個詞可以將中國受眾分為贊賞或嘲笑兩類。最近新浪微博上出現了一個典型的例子“上海文藝青年地鐵讀詩”。這條微博包含一段視頻,視頻中三位女士在一節擁擠的地鐵車廂中大聲朗讀一首關于自然的詩。一些評論者祝賀這些表演者,表揚她們的創意和勇氣。但其他人稱這段視頻是“垃圾”或者表示“文藝青年”和“二逼青年”似乎沒有區別。
一組有助于說明“文藝青年”和“二逼青年”區別的照片在微博上被病毒般傳播。這些照片描述了開車、寫字和吃飯等日常活動,每個活動都以普通青年、“文藝青年”和“二逼青年”三種不同的方式進行。這組照片也顯示中國自稱“二逼”的人與美國的hipster有共同點,至少在反文化這個根源上。
在美國,hipster主義在上世紀90年代的散漫人時代首次出現。散漫人是一群沮喪青年,困在低薪且無前途的工作中,對未來充滿悲觀。他們見證了那個時代的復雜性,并選擇了前三十年中嬉皮士、抗議文化以及其他反文化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他們的反應是一起停止創造新文化,實際上就是拒絕相信一切。
這些特點與中國的“二逼青年”相同。他們沒有多少寄托,總做出一些無意義、故意弄巧成拙的行為,看起來只是搞笑。
中國這些反文化背后是殘酷的現實。最近發布的一份皮尤全球態度調查顯示,中國81%的受調查者同意以下說法:“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外交政策》上月報告了該國的性別失衡——120名青年男性對100名青年女性——給單身人士造成了巨大壓力。那些尋找另一半的男士已經越來越明白擁有一套房子的重要性,而“中國一線城市的平均房價現在是平均年收入的15到20倍”。
面對如此令人畏懼的社會壓力,也難怪有些中國青年放棄了文藝和驕傲。曾經傷人的詞語——“二逼青年”和絲——現在已經被受到這些詞語傷害的人接受,用于自我解嘲。這些詞語為中國青年提供了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
作者:Monica Tan
來源:《大西洋月刊》11月1日
編譯:黃郴
本欄目責任編輯: 張杰(zhangiwfre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