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日本,以回應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的“破冰之旅”,此次訪問被外界譽為“融冰之旅”。溫總理當時在日本國會發表了《為了友誼與合作》的演講,明確提出“中日和則兩利,斗則俱傷”,并且還講道:“中日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前景廣闊。經過多年努力和積累,兩國經濟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中日經濟合作是互利共贏的關系,兩國經濟的發展,對雙方來說,都是機遇而不是威脅。”
然而,嫌隙已深,好景難長,5年來,中日之間始終還是堅冰難融。尤其是今年的釣魚島爭端,導致中日友鄰關系降至深淵,并且與以往的摩擦期間“政冷經熱”的狀況不同的是,這一次兩國之間的經濟關系也陷入低谷。
打擊
從釣魚島爭端爆發開始,中國民間就彌漫著濃烈的“抵制日貨”的氛圍。雖然反日游行中“愛國青年”打砸日貨的流氓行徑已經受到輿論的廣泛批判,但中國國內不分廟堂與江湖,呼吁“對日經濟戰”的聲音仍然甚囂塵上。目前官方尚未有打出“經濟牌”的行動,不過民間的“經濟制裁”似乎已經初顯成效。
11月中旬,日本經濟財政大臣前原誠司表示,中日兩國持續的領土爭端在第四季度給日本經濟增長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要比第三季度更加嚴重。日本政府在11月16日發布的報告中再度承認經濟下滑加劇,這是其連續第四次下調經濟評估。日本第三季度GDP環比下降0.9%,其中出口額負增長達5%。
中國海關總署11月10日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從日本的進口額為139.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0.2%,連續3個月低于上年同期,減幅比9月份(減少9.6%)進一步擴大。
中日經濟關系的惡化,首當其沖的是日本汽車產業。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在抗議活動前,日本汽車公司8月在中國汽車市場的占有率約19%,低于7月的20%,9月份這個數字跌到15%左右——創下十年來最低。
三菱汽車成為9月份抵制日貨沖擊最大的品牌,10月初發布的數字顯示,9月份三菱品牌中國市場汽車銷量下降62.9%。斯巴魯汽車9月份銷量為1857輛,同比減少64.5%;馬自達也減少了34.6%,為13258輛。豐田汽車公司9月份在中國的新車銷量不到原定目標的50%。
鑒于此種情況,日本7家主要汽車企業將總計全年在華銷售計劃下調了71萬輛,下調幅度最大的是豐田汽車(20萬輛),日產下調17.5萬輛,緊隨其后。日產汽車首席運營官志賀俊之說:“銷售恢復正常需要等待政治問題得到解決,因此看不到好轉跡象。”
電子產業也是日本的支柱性產業,其在華銷售同樣在“釣魚島事件”中受損嚴重。松下電器表示,受中日領土爭端影響,在截至2013年3月的財年,預計電器部門的收入將下降約13億美元。索尼稱,受中國消費者抵制日貨及中國整體經濟放緩影響,預計公司將損失約3.7億美元的收入。佳能預計,2012年中國市場的數碼相機銷量將較之前預期減少50萬臺。
就中國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日本經濟學家木下智夫說:如果日本品牌的在華銷售在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領域減少三成、在面向企業的領域下降兩成,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全年將被拉低0.35%。
對華依賴沒那么大
中日雙邊貿易在領土爭端中遭遇重大創傷,不過,很難確定“抵制日貨”會對日本的支柱產業產生很多人期望的“災難性影響”。
以在華銷售業績遭受重創的豐田汽車為例,其10月份在華新車銷量約為4.56萬輛,同比減少44.1%,新車銷量連續2個月大幅下滑,但讓抵制日貨的呼吁者來不及欣喜的是,豐田仍在11月5日上調了盈利預期,預計2012財年(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合并凈利潤(按美國會計標準)將為7800億日元,環比增長2.8倍,超出此前預期200億日元。
豐田在華銷量占其總銷量約10%,由于其盈利要與當地合資伙伴分成,其在華獲取的利潤占其總利潤的比例更小。除了北美、東南亞等地區的銷量擴大,日本國內銷量同樣表現堅挺,成本削減舉措也產生積極作用,這些因素抵消了豐田在華銷售低迷的影響。
“日本對華貿易依存度達20%,中國對日本只有9%,日本對中國依賴性更高”的說法曾被支持對日經濟戰的人士反復引述。但豐田的案例已經說明,這個判斷需要重新評估。
從1993到2003年,日本曾經連續11年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但此后,歐盟、美國以及東盟先后超過日本,成為中國排名前三的貿易伙伴,而日本則退居第四位。與此同時,中國對日本的重要性卻在逐步提升,2007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并保持至今。
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中日雙邊貿易額為80多億美元,占中國貿易總額的比重高達24%,對日本貿易總額占比僅為3%。而到了2011年,中日貿易總額達到3449億美元,占中國全年貿易總額的比重下降到9.4%,占日本貿易總額則大幅上升至20.6%。而且,在中日雙邊貿易中,日本還始終保持著順差國的地位。
但“20%”和“9%”這兩個數字的懸殊比較并不能很快就得出“日本對中國依賴性更高”的結論,因為兩國經濟的貿易依存度相差巨大,換句換說,日本經濟并不像中國這樣嚴重依賴出口和外部市場。中國離不開美國和歐盟市場,但中國市場出現風吹草動,并不至于讓日本同樣難以承受。
2011年中日貿易額只占日本GDP(6.53萬億美元)的5.28%,占中國GDP(7.49萬億美元)的4.6%,日本對華出口(1615億美元)約占日本GDP的2.47%,中國對日出口(1834億美元)占中國GDP的2.45%。可以看出,中日貿易對兩國GDP的貢獻度大致相同。
假設雙方停止貿易往來,對中國經濟的打擊絕不會比日本小,這是因為中日貿易結構差別甚大。日本對華出口中約70%為會直接影響中國制造業正常運營的機械和零部件,代替性很低;而中國對日出口仍主要為原料或生活類初級品,生活類初級品的替代性不言而喻,即使在原料進口方面,日本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可能也沒有媒體宣傳的那么大。
拋棄中國?
中日兩國貿易互補性很強,但是如果中日貿易驟然降溫,中國勢必無法獨善其身。由于國際經濟形勢持續疲軟,我國今年的外貿增長面臨很大壓力,今年1~9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為2.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6.2%,距離全年10%的增長目標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經濟中,日本是中國不可缺少的貿易伙伴。
面對中國強烈的抵制情緒,日本政府和企業開始調整對華經濟戰略,積極找尋應對之方,逐步擺脫對華經濟依賴。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日本企業正在將直接投資重心轉移到中國以外的亞洲國家。日本對東盟投資在今年4~6月為3800億日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四成,超過面向中國的投資。很多日本企業都希望搶占持續增長的東盟各國的內需市場。由于受中國工資上漲和中日關系趨冷的影響,“中國+1”戰略有可能全面推進。所謂“中國+1”也就是尋求在中國之外更多的投資目的地,以此減少對華投資的依賴,從而分散日本企業的經營風險。
2011年日本對東盟直接投資已經增至1.5萬億日元,是上一年的2.4倍,已經連續兩年超過對中國投資。2005年,日本對印度的投資不足3億美元,到了2011年,直接投資額上漲到30多億美元。而同期日本對中國的投資增長速度遠遠低于東盟和印度。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將以海水淡化和電力供應等業務為對象,對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總額約為1.2萬億日元的投資,這是日本政府最新的一期巨額投資計劃。
日本高科技產業對于稀土資源不可或缺,這被認為是中國鉗制日本經濟的一大利器。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枝野幸男11月12日表示,日本正減少稀土供應對中國的依賴,預計從明年中期開始,約半數稀土供應將來自中國以外國家。16日,日本和印度就共同生產稀土并啟動對日出口正式達成協議,日本將從印度進口相當于全年需求一成以上的稀土,以圖擺脫對中國的過度依賴。
中國民間對日本的抵抗氣氛也引發了日本民間的民族情緒。日本散戶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態度趨于冷淡,紛紛減少流入中國股票、債券和銀行賬戶的投資流。另外,據日本媒體報道,釣魚島事件后,日本外務省“收到蜂擁而至的電話要求‘停止ODA’”。日本對華ODA,也就是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項目,包括對華日元低息貸款、無償援助和技術合作等三項內容。從1979年至今,日本對華援助已超過400億美元。
徐淮根據FT中文網、日本經濟新聞等綜合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