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在中共十八大期間,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接受中外記者集體采訪時表示,指責華為是潛在特洛伊木馬的說法屬于冷戰思維,美方以擁有共產黨組織為由質疑華為、中興安全問題,太過分了。他還反詰道:“如果中國政府也來問美國在華企業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和他們有什么關系,那就完全亂了!經濟工作不要把政治問題牽扯進來。”
華為威脅論
雖然很多外國人還叫不出華為的名字,但華為正變身為日趨強大的全球大咖,且已經具備了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與最強的企業硬碰硬的能力。
華為的迅猛增長讓人瞠目結舌。2007年,華為的銷售額僅為920億元,這一數據在四年后就翻了一番還多,達到2039億元。2012年上半年,華為的銷售額首次超過瑞典的愛立信,成為世界最大的電信設備制造商。
作為一家私人企業,華為的優勢在于以低價位向市場提供高質量的電信通信設備,如今它已成為中國進軍西方市場萬里長征的旗手。
《經濟學人》的報道稱,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名工程師,起初他的公司在中國生存都頗為艱難。不過他的公司采取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占據城市市場,并進軍海外:在歐洲華為參與了超過半數的超快4G電信網絡的消息已經公布,而且它已成為手機市場上的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
坐上全球市場頭把交椅的華為,不僅令競爭對手擔憂,還引來歐美等西方國家的高度戒備。據說華為與解放軍關系密切,西方人擔心華為打造的網絡在和平年代可能成為中國竊聽的幽靈,而在戰時則會被突然關閉,他們視華為為中國迅猛成長的網絡軍火庫中的一件利器。他們懷疑中國政府幫助華為贏得海外合同,以此發展其間諜網絡,進而全面監視全世界的電子通信。
“華為威脅論”正在不斷升溫,一些國家政府因此對華為展開封殺。今年年初,澳大利亞禁止華為參與該國國家寬帶網絡的招標項目;華為在印度的商業擴張也遭到抵觸,政府認為它既是一個安全威脅也是一個不公平的競爭者;而對華為的懷疑也隨著最近一連串來自中國的黑客攻擊而惡化。
質疑最深的是美國。華為已經為一些很小的移動運營商提供網絡服務,但是它多次收購美國科技公司的意圖都被美國官方粉碎了。去年美國國外投資委員會的秘書反對華為購買要破產的服務提供商3Leaf公司資產,理由就是安全問題。華為最終放棄了努力。
當然在美國意見也有分歧。一位前國防部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把這種擔憂看作是“打壓中國”。另一位則說,“讓華為進入我們的網絡肯定是瘋了,完全瘋了”。
今年10月,美國國會又對華為捅了一刀。美國國會情報特別委員會質疑華為和中興與中國共產黨和軍隊的關系,并以對美國安全保障構成威脅為由,要求美國政府將兩家公司的產品排除在美國的通信系統之外。
反擊“間諜”指控
面對大范圍的圍攻,華為和中國政府以“毫無事實依據”“根據主觀臆測”等強烈口吻進行了反駁。
華為澳大利亞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勞德竭力強調華為只是一家私營公司,不應該與中國政府混為一談。“華為就是華為,華為不是中國,”勞德說道,“我們是一家私營公司。”他的挫折感顯而易見。
對于華為的一系列質疑明顯具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嫌疑,但一些媒體仍然認為,“中國特色資本主義的國家力量讓西方社會有理由警惕”。
《經濟學人》認為,華為公司不透明的所有結構和安全文化都有損其聲譽,它需要更大程度地公開。其中一個方式就是讓這個持股人較少的公司掛牌上市,即使不在美國,起碼也得在香港。開誠布公可以讓諸如華為這樣的中國企業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威脅謠言不攻自破,這樣他們也算是在創新競爭機制。
不過華為高層認為:“上市也解決不了問題,中興通訊就是很好的例子。”中興是與發達國家信息公開程度相同的香港上市企業。即便如此,也和華為一樣,被美國情報特別委員會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
美國國會情報特別委員會委員長馬克·羅杰斯強調稱“十分擔心兩家公司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理由是在中國像華為這樣的民營企業也無法違抗黨和政府的意思。
雖然,中國特殊的經濟體制決定了華為根本無法完全擺脫中國政府的影響,但這并不足以證明華為的“間諜”身份。與中國多數的國有壟斷企業不同,華為是一家跨國運作的公司,其70%的銷售量來自海外,該公司被高度評價為國家最具創新能力的企業之一。
勞德表示,如果澳大利亞政府關心所謂的中國網絡間諜問題,應該和北京進行一次對話,言外之意是華為不應該成為超出該公司控制能力的國家安全問題的犧牲品。
針對美國政府對華為的多次攻擊,美國媒體已經開始懷疑其背后動機,并認為有競爭對手思科的“有意推動”,特別是考慮到雙方日益激烈的競爭關系,以及思科總裁錢伯斯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華為競爭的“擔憂”,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發文指出,思科以國家安全為由參與游說國會進行對華為的審查,同時,還提到思科在一些發給全球客戶的市場營銷文件暗示對華為安全問題的擔憂。
羅什根據《經濟學人》《日經新聞》《華盛頓郵報》等綜合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