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荷蘭鹿特丹的康索現代藝術中心10月16日凌晨有七幅畫作遭竊,失竊作品包括畢加索、莫奈、杜尚等名家之作。據美聯社消息稱,這些名畫價值可能高達數百萬歐元。這對于藝術中心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但對于盜賊來說,這些贓物可能毫無價值,因為與在戒備森嚴的藝術館盜竊名畫相比,銷贓更是困難重重。
按照羅伯特·惠特曼,這位曾自傳《臥底追回全球失竊藝術品的日子》的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藝術品犯罪小組組長的說法,即使是在黑市,盜賊也幾乎不可能順利賣出那些名畫。以他20年FBI的調查經歷來看,此類案件的共同特點是這些江洋大盜盜竊手段高明,但并不擅長買賣。
他們會從報紙上看到名畫市場不斷攀升的價格,覺得干上一票就會大發橫財,卻不明白藝術品的價值主要取決于三方面,既作品的真偽、出處(即作品的歷史),以及作品的法定所有權。三者缺一都能導致作品一文不值。因此,如果你無法證明一幅畫的合法來源,就很難出手。當然,除非竊畫者是因為欣賞才把它偷來掛在自家墻上,否則這些名作無法變現。
而這些盜竊案實施起來其實都很棘手。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一樁涉案金額高達3500萬美元的搶劫案中,歹徒用重機槍脅迫在場參觀者集中在一樓大廳內,眾目睽睽之下盜取了三幅名畫。他們引爆了兩枚汽車炸彈,以阻止警察靠近,之后駕著沖鋒舟逃之夭夭。這起盜竊案就是經過縝密計劃的,從盜竊到逃走的每個細節都做了精心的布置。但是在接下來的五年中,這三幅畫都被追回了。他們最終根本找不到銷贓對象。
藝術品盜竊犯通常有三種人。一種是機會主義者,這類罪犯包括持槍搶劫犯和入室盜竊犯,利用安保系統的漏洞作案。鹿特丹的盜竊犯就可以歸為此類。
第二種為專業人士,他們一般是內部工作人員。2000年聯邦調查局的一項研究表明,88%~90%的盜竊案均屬內外勾結。這些內部工作人員可以是館長,可以是維修人員,也可以是研究藏品的專家。
第三種是商店扒手。這類案件多發生在開放型的小型史學會以及類似的藝術展區,這些扒手神不知鬼不覺地拎起一件展品就溜之大吉。
當然,也有人在某些地點成功地賣出被盜名畫。羅伯特·惠特曼說,一般價值較低的作品——10000美元以下的,知名度也較低的藝術品,多是由盜賊潛入私人收藏家家中所盜取的。這些作品可在跳蚤市場找到買家。這些盜竊案涉案金額較低,竊賊主要為商業交易或私人收藏家服務。
不過,即使是較為廉價的藝術品,如果無法證明其真實性、歷史性及合法來源,它們也同樣會一文不值。
曾經發生在伊莎貝拉加納藝術博物館的一起竊案中,兩個竊賊身著波士頓警服混入博物館行竊。直到現在,22年過去了,當年失竊的13幅名畫仍然沒有一幅被追回,也未在任何市場上見到過這13幅畫的蹤跡。這是歷史上最大的一起盜竊案,涉案金額高達5億美元。但迄今為止,他們或許還不曾有任何獲利。
作者:JORDAN WEISSMANN
來源:《大西洋月刊》2012年10月16日
編譯:雨讀
本欄目責任編輯:張郁(zhangyt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