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找個不太忙的假日,回老家看看你的老奶奶、太姥姥,或任何一位比我們活得更長、更久的長者。你問問她,更年期的時候有過哪些癥狀;問問她,丈夫面臨中年危機的時候,她的日子是怎么熬過來的;問問她,發現乳房下垂的時候,她的心情怎么樣;問問她,孩子在青春叛逆期時,她是怎么處理親子關系的。
我保證,你的老奶奶或太姥姥的回答,會是:“啊?我不知道呀!我沒注意!”而且,我保證,她老人家的無法回答,并不是因為她年紀大了而完全忘記了,而是因為她當年真的是完全沒留意這些事兒!
我知道,我當然知道,你現在一定正翻著白眼駁斥我說:哎呀!你怎么能拿現在和當年比呀!那個年代的女人又不需要外出工作,社會的競爭壓力也沒有現在這么激烈,再說,除了沒有空氣污染和食品安全的問題需要擔心之外,社會風氣也比現在要淳樸得多,哪有這些二奶、小三在一旁虎視眈眈、橫行霸道的問題呀!
是的,我知道這些變化都是事實,也是現代女人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但我想說的重點是,在這些已然發生的變化里,其中有沒有被我們“夸大”或“渲染”的成分?有沒有我們“聽說”但并不是親身感受的情緒?有沒有因為自己的焦慮,而強行“對號入座”的事實?
二
年前,我和先生一起去了趟藏區旅行。出發前,有位剛從藏區回來的朋友,好心地“警告”我們要當心高原反應,還巨細靡遺地描繪了他經歷的種種高原反應癥狀。
我們的飛機剛抵達機場,來接我們的友人就又出于關心和好意不斷地提醒我們:這里是高原,一定要注意保暖,千萬不能感冒;第一天晚上會有高原反應,要留意,不要做太多的運動;如果頭痛和睡不好覺是正常的,那是因為缺氧……
結果,我們在民族情調濃郁的藏式牧舍居住的第一個晚上,完全沒有走到門外陽臺,坐在舒適的搖椅上,在干凈清新的空氣中仰望星空,欣賞高原仿若伸手可及、晶瑩閃爍的滿天繁星的心思。
我們只是安靜地在屋里游移,小心翼翼地感受著自己身體的變化,只要稍微察覺有些異樣,我們就彼此提醒說:嗯,這是高原反應;或時刻留意對方的臉部表情,關心地探問,你有高原反應嗎?
事后我仔細地問過自己,我們曾經有過高原反應的不適嗎?其實我并不確切地知道。我只知道,我們貌似有過一些些的頭疼,好像有點睡不安枕,爬山時好像有點上氣不接下氣,但真的有高原反應嗎?我不知道!
我轉頭問先生,這些“高原反應癥狀”會不會是我們自己想象出來的?先生說:“我也不知道!”
高原反應絕對確有其事,氧氣稀薄也確實會給某些人造成身體的不適。但,關鍵的問題是,每個人因體質的不同,故而對高原的特殊氣候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反應,可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對高原的稀薄空氣暈厥、嘔吐,徒嘆奈何的。
(選自《女人40+》漓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