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回憶一個令你很憤怒的時刻,感覺是怎樣的。氣往上沖、心跳加速、思想無法運作、坐立不安,有以語言或行動去做出攻擊的沖動。怒火亦會向內腐蝕心靈,令人變得疏離、抑郁。
我們可以用一些策略去使之暫時受控,但若不去正視憤怒的源頭,這種狀態很容易會重復出現破壞你的生活。憤怒不應被壓抑,但宣泄過后,最終還是要靠寬恕,內心才會有真正的平安。
以往多在宗教或哲學范疇內談到寬恕,但現時愈來愈多心理學者研究這個課題,是因為他們更加認定,無論在治療個人心理創傷或解決世界問題時,寬恕的重要性很高。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在討論他有什么可以教導美國孩子時說,孩子首要上的一課,是學習寬恕。
不寬恕別人的最大心結,在于覺得不公平,尤其當對方沒有悔意時。其實寬恕的真正意義在于即使犯錯者沒有悔意,你也選擇去放下怨恨。這是因為不寬恕會令自己雙重受苦:先因別人的過錯受創,繼而因堅持動怒而再次受傷。
所以寬恕不在乎加害者是否已經道歉或回轉,而是從治療自身傷痛作出發點的一個刻意選擇。若你因堅持憤恨而令自己繼續受損,那即是說犯錯的人是他,受罰的卻是你,犯不著這樣蠢。
寬恕是一個過程,當中負面的思想、情緒和行為會轉化,變為中性,甚至正能量。而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能否轉換角度去理解事件。例如一名女士在面對她丈夫不忠時,不再聚焦于他不顧妻子感受的自私男人形象,轉而把他看做一個無力抵抗誘惑的軟弱男人,這有助于她在寬恕丈夫的過程中前行一大步。
寬恕過后的輕松和釋放感,會與上述怒火焚身時的感覺形成強烈對比,給人重新上路的能量。要避免怒氣妨礙我們在人生路上前進,便要懂得在適當時候選擇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