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是寶寶腹瀉的高發期,小家伙常常剛剛吃過早飯不到5個小時,就吐得一干二凈;明明已經去過廁所了,可一轉眼,小肚子又開始“擠擠脹脹”了。這時候,媽媽該怎么做呢,日常照顧寶寶的過程中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夏季寶寶腹瀉面面觀
夏季引起寶寶腹瀉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最常見的是以下幾種:
生理性腹瀉
多發于6個月以下的純母乳喂養寶寶。其癥狀為大便較稀,呈黃色或淡綠色,每天排便3?10次,根據寶寶個體而異,持續時間較長,有的寶寶在剛生出的半年里,似乎每天都在“拉稀”。但重要的是,這并沒有影響到寶寶的正常發育,而且也不會讓小家伙覺得有任何的難受或不舒服。
感染性腹瀉
由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腸道炎癥所致的腹瀉,寶寶腸道上皮細胞的通透性發生改變,使腸道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及電解質,這類腹瀉通常具有傳染性。媽媽可通過肉眼來初步判定寶寶到底屬于哪類疾病引發的腹瀉。
細菌感染:包括大腸桿菌、沙門菌等。寶寶大便黏稠多為糊狀,每天排便次數較多有少量膿血在里面,氣味酸臭,腹瀉的同時還可能伴隨著嘔吐或發燒等癥狀。
病毒感染:包括輪狀病毒、流感病毒等。大便呈蛋花湯狀或水狀,多為綠色或棕色,大便次數較多,但不含膿血,一般會持續1?2周,同時伴有發燒和嘔吐。
寄生蟲:寶寶的大便呈水狀,通常會在2周以上。
其他原因導致的腹瀉
乳糖不耐受,即寶寶在吃下含乳糖的食物后,出現下腹疼痛、腹脹、腸鳴以及腹瀉。這是由于寶寶體內缺少某種“酶”而無法消化乳糖,從而引起腹瀉。
消化不良,當媽媽給寶寶吃了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過早地為寶寶添加各種輔食,導致寶寶的腸胃無法適應,出現消化紊亂而引起的腹瀉。
肚子受涼,夏季由于天氣過熱,有些寶寶睡覺的時候不喜歡蓋被子或在睡著以后習慣性把被子踢開,使腹部受涼。腹部一旦著涼,腸管平滑肌受到刺激,收縮加強,腸道蠕動也隨之加快,排便次數也跟著增多起來。
給“腹瀉”找找原因
當寶寶出現拉肚子以后,媽媽不妨仔細閱讀以下問題,回憶一下這幾天里有哪些“細節”可能導致寶寶腹瀉,同時這些問題也可以幫助醫生盡快了解病情,以便對癥下藥。
1 寶寶是否正處于斷奶期?
2 最近,是否帶寶寶到外面就餐?
3 近一兩天里,是否給寶寶添加了新的輔食?
4 是否會因為天氣過熱而允許寶寶多吃一些水果或其他生冷食物?
5 寶寶經常玩的好朋友里,有沒有正在拉肚子的?
6 晚上睡覺的時候,寶寶是不是總蹬被子?
7 寶寶是否吃了隔夜菜或其他存放很久的食物?
8 寶寶每次出去玩回來后,有沒有仔細地將小手洗干凈?
9 寶寶最近是否經常喝冷飲?
10 寶寶的餐具是否定時消毒?
治療“腹瀉”,醫生有話說
重視補充液體
很多媽媽在寶寶拉肚子以后,最先想到的就是止瀉,以為寶寶不拉了,病情就好了一半。其實,腹瀉引起的最令人擔心的問題是脫水。因為寶寶體內的鹽分和水分的比例是平衡的,健康的腸道和腎臟保證了這種平衡,讓身體器官可以正常運轉。而腹瀉破壞了這種平衡,使身體流失大量的水分和鹽分,進而對寶寶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對于寶寶腹瀉首先要做的就是補充液體。
不能濫用抗菌藥物
盡管抗菌藥物在治療寶寶腹瀉方面有著顯著的效果,但并不是適合于所有情況。實際上,抗菌類藥物只對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有效。對于其他腹瀉,比如病毒所致,或消化不良造成的腹瀉,不但無效,反而會殺死腸道內的“好”細菌,引起菌群紊亂,從而加重腹瀉。媽媽最好按照醫囑給寶寶服藥,同時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病情稍有好轉就停藥,這樣做很容易造成復發,或轉為慢性腹瀉。
治療期間不必禁食
很多父母都會擔心寶寶吃了東西便會對腸道造成負擔,吃得多拉得多,所以讓寶寶盡量少吃東西或者只喝奶。但事實是寶寶一旦處于饑餓狀態,會加劇腸蠕動導致腸壁消化液分泌過多而加重腹瀉。正確的做法是:先從奶開始,逐漸遞增到流質、半流質食物,然后是固體食物,量由少到多。大概需要2周左右的時間,寶寶才能恢復正常飲食。如果寶寶在恢復固體食物時,再一次出現腹瀉,在此之后的飲食計劃仍舊要從“奶”吃起,以保證腸胃可以得到足夠的休息時間。
堅持母乳喂養
盡管母乳喂養可能引起寶寶生理性腹瀉,但母乳中含有的多種消化酶、抗體和各種營養成分非常適合患病中的寶寶食用,且極易被消化吸收。另外,母乳中的營養物質能減低感染和食物過敏的風險。
不要喝純果汁
來一杯美味且營養豐富的鮮榨果汁,不但可以讓寶寶借此補充一些水分,也順便幫小家伙解解嘴饞。這可能是大多數媽媽的想法。豈不知這樣做反而會加重腹瀉,不利于病情康復。這是因為純果汁中含有的山梨糖醇,屬于不能被腸道吸收的糖,反而會像海綿一樣把腸道內大量的水分吸入到大便中,排除體外。這也正是為什么李子汁經常被作為輕瀉劑使用的道理所在。
治療“腹瀉”,居家巧護理
身體護理
讓身體“暖”起來: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寶寶的腹部仍舊容易受寒,特別是在晚上。這段時間里,媽媽可酌情給寶寶加一件薄薄的上衣,或者用大口罩或寶寶護肚臍套來保護寶寶的腹部,避免受涼。對于晚上睡覺愛踢被子的寶寶,媽媽不妨多起夜幾次,檢查一下寶寶的被子是否蓋好。
小屁屁不能忘:隨著大便次數的增加,一旦疏忽了小屁屁的護理,很容易引起紅屁股,甚至尿路感染及肛瘺。對此,建議媽媽在清洗寶寶屁屁時,注意除了用清水把肛門處清洗干凈之外,還要仔細清洗會陰,并用消毒過的毛巾將屁股擦干,再涂上一層護臀霜。
觀察體溫變化:對于年齡較小的寶寶,在恢復期時媽媽要特別注意寶寶的體溫變化及精神狀態。一旦寶寶體溫升高到38.5℃左右,同時精神狀況較差,沒有食欲、磨人、哭鬧,這往往說明病情可能出現惡化,需要引起媽媽的注意,并在必要時送往醫院診治。一般來說,對于病毒引起的腹瀉,發燒會早于頻繁腹瀉。
飲食要清淡:切忌油膩,并從少食多餐逐步恢復到正常飲食。注意每餐不要讓寶寶吃得太飽,以免加重腸胃負擔。如果寶寶的腹瀉狀況有所好轉,建議他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白粥、藕粉、煮爛的面條等,這類食物都屬碳水化合物,比較容易消化,對胃腸功能具有保護作用。
“腹瀉”不要來
配方奶
1 配方奶要在說明書上標注的保質期內給寶寶食用。
2 配方奶沖調后,在常溫下放置2小時就會發生變質,最好不要再給寶寶喝。
3 喝不完的奶必須放到冰箱里,冷藏保存。
4 定期給奶瓶進行消毒,同時對清洗奶瓶的用具進行消毒。
食物
1 任何奶制品和經加工的魚肉類食物,不宜保存時間過長。
2 使用微波爐加熱時,一定要確保食物熟透后才能食用。
3 冷藏的熟肉要再次加熱后再吃。
4 蔬菜、水果要充分洗凈,切開來的水果不宜放置太久。
5 無論天氣再炎熱,也要控制寶寶對冷飲,尤其是冰淇淋的“熱愛”。
良好的衛生習慣
1 讓寶寶養成飯前、便后、外出回家后洗手的好習慣。
2 幫助寶寶盡量戒掉咬指甲的壞習慣,并定期為寶寶清理指甲。
3 勤洗澡、勤換衣、堅持早晚刷牙(適合3歲以上的寶寶)。
《母子健康》溫馨提示
“腹瀉”是指大便性狀出現改變,排便次數增加。如果有些寶寶從出生后就每天排便5、6次,大便較稀,對于這種情況,不能盲目地定義為腹瀉。只有在大便性狀發生改變,比如說比以前的更稀了、顏色由黃色變成綠色,排便次數從每天5、6增加到每天10次以上,才能算做“腹瀉”。
寶寶腹瀉就醫信號
寶寶腹瀉時,一旦出現以下癥狀時,請立即帶他到醫院進行檢查。
大便中含有膿、血或黏液 持續高燒,體溫在39℃以上
出現脫水癥狀,如少尿、口渴、哭無淚、囟門凹陷等
寶寶體重減輕了5%以上 嘔吐,并持續不斷
寶寶變得越來越沒精神 拒奶、拒食、惡心、頭痛 腹痛越來越嚴重
tips
恢復期不宜吃的食物:
可導致腸內脹氣,加重腹瀉的豆類;通常會因發酵而加重脹氣的糖類,如甜點、巧克力;不易被消化而導致滑腸引起腹瀉的高脂肪類食物,如油炸類食物、酥油點心;可加速胃腸蠕動的粗纖維食物,如芹菜、菠菜、韭菜等;影響消化的雞蛋羹也不要吃。
媽媽課堂
媽媽帶寶寶去醫院前,最好事先準備寶寶的部分大便以備化驗,以防到了醫院,寶寶不配合,無法留取大便的化驗標本。要知道,化驗大便對醫生的診斷至關重要。
注意:要用潔凈的塑料袋或者塑料盒而非尿布、紙尿褲等滲透性強的物品收納大便,以免大便標本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