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父親,我的頭腦中總會不自覺地浮現出朱自清的名篇《背影》——那個穿著黑布大馬褂,體態臃腫,步履蹣跚的形象。相信在很多人心中,作為與母親同時存在的另一位家長,父親的角色相對要模糊得多,正如最近微博上被轉發多次的一張圖片所示:餓了,找媽媽;困了,找媽媽;委屈了,找媽媽;受傷了,找媽媽……面對爸爸時,就一句話:“我媽呢?”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2009 年 3 月23日發布的《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有煩惱和心事時,美、日、韓三國的高中生都把父親和母親放在傾訴對象的前5位,但中國高中生只把母親放進前5位,父親卻沒有被排進這個行列。中國父教缺失的現象由此可見一斑,而這也正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孫云曉寫作此書的緣起。
父教缺失的孩子可能終身“缺鈣”
一個父親,對孩子意味著什么?心理學家格塞爾曾指出:“失去父愛是人類感情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自傳《無畏的希望》中也寫道:“人不是完其父愿,就是繕其父過。”父親可以幫助孩子確定性別角色,尤其是男孩,他們從父親身上得到的是一種男性應該如何待人接物和處理問題的基本模式,用孫云曉的話來說, “父親是男孩通往男子漢的橋梁”“父親是兒子的膽”“父親是兒子的教練和顧問”“父親是兒子的自制力之源”。對女兒而言,父愛同樣不可或缺,因為“父親是女孩成功的動力”,而其對婚戀的選擇,也往往受到父親的影響。由此可見,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當扮演領航燈塔的形象,而不是一言不發的缺席者。
做父親同樣是男人最重要的事業
傳統觀念中,評價男人是否成功的首要標準就是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事實上,做父親才同樣是男人最重要的事業,因為父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堅實的臂膀。書中孫云曉簡潔明了地歸納了父教的三大優勢: 性別之育,規則之育,運動之育。同時,他貼心地為忙碌的男人們提供了一些做好父親的方法和技巧:把孩子放進父親的日程表中;尋找時間陪伴孩子;帶孩子一起出差;把運動和休閑娛樂與陪伴孩子結合起來;用各種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
英國文學家哈伯特說:“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父親的愛和教導,將決定孩子的一生。所以,好好做父親,無疑是男人最有價值的投資。希望這本書能引起整個社會對父教的重視和關注,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父親在家庭教育的價值。
本月熱薦
《媽媽,請這樣愛我》
這是一本關于生命教育的書,同時也是一本關注孩子和父母內心成長的書。從生命本源、本心來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同時也了解自己。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是我們——父母在不知不覺中一天天剪斷了天使的翅膀,讓她再也無法展翅高飛。本書通過30個真實的故事,引出孩子各個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發展,以及教育者的態度。作者主張“真正的教育,是人性的凈化和回歸,是人性光芒照耀的結果”,幫助父母找出生命本源的真善美惡,引導和培養孩子“與心在一起”的習慣和能力,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真實的人”以及孩子以后具備健全人格及幸福生活能力的基礎。本書的文字溫暖純凈,是一本可以讓父母讀來內心安寧的書。
《完美孕產全程指導 1000問》
本書針對妊娠周期常見困惑,精選了 1000 個孕產熱點問題,比如寶寶和準媽媽在妊娠期間都會有哪些變化?妊娠期間哪些是我們該注意和避免的?哪些是準媽媽和寶寶所需要的?準媽媽的哪些習慣會對寶寶有危害?臨盆分娩該注意哪些?如何選擇分娩方式?簡潔明了、科學實用地為準爸爸準媽媽排憂解難。
《讀懂孩子的身體語言》
這是一部解讀孩子肢體語言的科學啟蒙書,通過講解如何細致觀察孩子的行為,琢磨其身體語言中的意思,讓讀者深入洞悉孩子思想情感以及個性上的發展,同時告訴父母如何更好地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與孩子溝通,如何教他們使用肢體語言像口頭語言一樣如魚得水。這本書對每位家長和孩子的未來都是十分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