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初期,西部貧困地區一女孩到南方某城市打工,給她的小姐妹們發了一份電報,大意是,“這里人傻,錢多,快來賺錢”!
這女孩的驚喜程度不亞于當年發現美州新大陸的哥倫布。現在看來,所謂“人傻,錢多”,無非是經濟很發達,但人的文化素質沒有跟上經濟發展,頭腦比較簡單,花錢如水,不把錢當錢。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過去了,這種“人傻,錢多”現象不但沒有消除,反而呈現出一種不可遏制的蔓延狀態。不僅表現在國內,還表現在國外。路易·威登、香奈兒、愛馬仕、卡地亞,種種過去可望不可及的物件,正飛入我們一些“先富起來”的百姓的旅行袋。
此舉在歐洲被看成是“中國好聲音”,受到“熱烈歡迎”。歐盟貿易委員會德·古赫特在接受我國記者采訪時說:“在歐洲的很多奢侈品店,都能看到中國人的身影。這對歐洲經濟有利,我們何樂而不為?”但作為眾多奢侈品的發源地,歐洲人是如何看待奢侈品的呢?德·古赫特說:“這是一個小眾市場,只有少數人買得起”。
歐洲的小眾趣味到了中國,竟成了大眾流行,比這更有意思的是,“名牌紙袋”也隨著奢侈品的行情一路看漲,大行其道。如果買不起名牌包,拎有一個印有名牌標志的紙袋一樣能招來路人的羨慕嫉妒恨目光,以為你剛從某名牌店掃貨歸來。
中國人對奢侈品的追求,居然能救活一些奢侈品市場。十幾年前的瑞士,鐘表業已經相當慘淡,沒想到后來中國人成了“救世主”,使其起死回生。現在的蘇黎世,每個名表店都配有一名會說中國話的雇員,專門為中國客人提供服務。歐洲人通常不戴瑞士名表,偶爾遇見一兩個對名表有濃厚興趣的歐美男士,詢問他們是否在香港或中國大陸工作過,十有八九都是。
可悲的是,中國人幾乎拯救了全世界的奢侈品,但沒有一件奢侈品是根據中國人的身材比例、膚色面孔設計的,所以對中國人并不適用。比如萬千年輕女性心儀的愛馬仕Birkin包,在國外主要是中老年婦女專用。
一些向往奢侈品的人無一例外是在追求有錢人的享受,但比爾·蓋茨、小布什、陸克文這些國際政商領袖,沒有一個人表現出對奢侈品的濃厚興趣,如果提到中國人如數家珍的品牌時,他們臉上都是一副不知所云的表情,根本分不清誰是誰。他們選擇的手表,卡西歐多過百達翡麗,Swatch多過江詩丹頓。臺灣首富王永慶的女兒王雪紅也是一樣。2011年,她執掌的宏達電(HTC)市值一度高達319億美元,使她成為新一代“臺灣首富”。但她10年冬天穿的是同一件衣服,磨破了也不愿意換。多少年開的是同一輛豐田汽車,因為“還沒壞”。在她身上,很少看到名牌,沒拎過愛馬仕包,沒戴過鑲鉆手表,非常低調普通。而我們一些人津津樂道的所謂“西方式有錢人生活”,只是他們自己的想像而已。
盡管一些有錢的中國人“發揚國際主義精神”,拯救了國外奢侈品市場,卻沒有給“藍精靈”留下好印象。一個國外奢侈品店的雇員說,很多中國闊太太到店里選購絲巾都是“自己動手”,把抽屜里疊得整整齊齊的昂貴絲巾抽出來拎在手上,比畫完了就隨便丟回去。還有人與店員發生爭執,大吵大鬧:“你們整個店我都買得起!整條街我都買得起!”一副暴發戶模樣。一邊拉動人家的經濟,一邊丟掉自己的臉面,這不是“人傻,錢多”又是什么?
“兩手抓”我們說了若干年,但真正“兩手抓”的有多少?我想,在我們經濟建設高速發展,GDP躍升世界第二的時刻,是認認真真深刻反思的時候了。只有既重視經濟建設,又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我們才會真正擁有幸福感,沒那么多的煩惱,我們才能用我們的一言一行維護民族的形象和尊嚴,我們才能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實現“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