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刊載了一篇文章《今天的中國就是19世紀的美國》,里面說道,“今天,正崛起的是中國,而美國就是警惕新興強國的霸權。中國之于美國,就像200年前美國之于大英帝國”。
這種比喻固然夸張,但確有現實指向:在中國周邊,有關釣魚島的角力持續,南海爭端日趨復雜,周邊國家激烈對抗的背后,分明可見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再平衡”的影子;在美國本土,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連遭封殺,貿易保護主義昭然若揭,再加上常年“津津樂道”的人民幣匯率問題,美國對中國的警惕與遏制,幾乎盡人皆知。
盡管這些摩擦不同于當年英美兩國殖民關系下的互相敵對,但回望19世紀美國崛起的歷史,確實可以讓世人對當今世界格局的變化有新的認識。
“目睹了我們人口和實力的巨大增長,歐洲普遍的感覺是,我們將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個非常危險的成員。”——不要以為這是今天《環球時報》的社評,這是1817年美國駐倫敦外交官約翰·昆西·亞當斯報告中的一句話?,F在的美國人壓根兒不會想到,在美利堅合眾國建立初期,迎接他們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異樣的目光和警惕的心態,英國人祭出貿易限制、技術壁壘、軍事介入等手段,力圖扼殺這個新出現的令人恐懼的“巨人”——正如今天美國對中國所做的一切。
不過,200年前的美國人深知,利益格局的重構、話語力量的提升,仰仗的是國力。面對技術封鎖,美國人完全不理會英國保護知識產權的要求,把英國人發明的機械紡紗技術、萬能蒸汽機、坩堝煉鋼法等技術竊取過來,成為推動美國工業化的免費動力;面對英國出售軍艦武裝美國南方分裂勢力的局面,美國人一面毫不猶豫將南北戰爭進行到底,一面不斷向英國外交部發出“強烈抗議”,最終實現國家統一,為美國的強勢崛起創造了重要條件。
可如今,美國人在一本正經地指責中國是“小偷”的時候,絕口不提自己曾做過的竊取別國技術的事情,而且對新興國家采取了更為嚴苛的技術封鎖。事實上,今天新興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遠甚于200年前,區域發展不均,國際分工固化,靠偷竊技術實現工業化,從規則到實踐都不再可能、也不可取。一部600美元的蘋果手機,中國只能賺到6.5美元的組裝費,就足以說明問題。
同樣的,美國人忙于在亞太地區加強軍事存在、插手中國周邊各種爭端的時候,顯然也忘記了自己從前是怎么抗議英國人的,他們出售了比當年英國人多得多的尖端武器,建立了比當年英國人多得多的軍事基地。其軍費開支更是高居世界榜首,為其他發達國家總和,可美國還在指責新興國家的“威脅”,這種天方夜譚連理智的美國人都不相信。
在全球化日趨深化的今天,身為“過來人”的世界第一超級大國,不應再重走大英帝國的老路。維持霸主地位,不能依靠欺壓、遏制新興國家的發展。這種唯我獨尊的霸權理念,不合時宜也不會無限期地持續,發展、合作、共贏是世界大勢。放眼全球,貧困仍是當前最嚴峻的問題,由于貧困而形成南北差異,由于南北實力懸殊而形成強國干涉主義,四處泛濫的干涉主義最終導致了暴力與動蕩。歸根結底,理解新興國家富國強民的努力,包容新興國家的興盛和崛起,使新興國家更多參與全球治理與合作,才是世界第一強國負責任的表現。
況且,面對后發的不利條件,中國沒有像19世紀的美國那樣,西進驅趕印第安人,南下吞并古巴和墨西哥,以強權和武力擴張攫取大量發展資源。相反,中國始終秉持互利共贏的態度,憑自身的力量維持數十年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讓數億人口擺脫貧困,不僅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履行了大國應當承擔的責任,也樹立了新興國家謀求和平崛起的全新模式。
曾經撰寫《美國夢》的歷史學家吉姆·庫倫前不久說:現在與過去的不同在于,世界上其他國家正在崛起。“在19世紀,你不會聽人談論什么法國夢,俄羅斯夢。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人們有可能在談論中國夢。”這既是對中國的鼓勵,也是對美國的告誡:如同英國無法扼殺美國夢一樣,今天中國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夢想同樣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