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否可以研究一下,讓自衛隊參與島嶼爭奪戰?”這是最近日本“2CH”網絡論壇上經常出現的一句話。盡管防衛省始終緘默不言,但其一系列反常的軍事舉動卻讓人擔憂。武裝到牙齒的自衛隊“要突破日本和平憲法的束縛”,開始熱衷“進攻性作戰”,對地區安全形勢構成潛在威脅。
為了應對未來可能的島嶼爭奪戰,日本海、陸、空自衛隊近日分別搬出了“法寶級”進攻“利器”來展示實力,非常值得警惕,但“三寶”的問題也不少。
第一空挺團,“挺”不了多久
隨著中日圍繞島嶼爭端持續升級,日本防衛省不斷向公眾“秀肌肉”,以期顯示“武力捍衛‘尖閣諸島’(中國的釣魚島)”的決心。1月13日,日本陸上自衛隊第一空挺團在千葉縣習志野靶場舉行空降演習,與往年的“敵后空降滲透”科目不同,今年的科目設定更具進攻性,要求空挺團執行“離島失去后奪回”作戰,明顯帶有正規戰的色彩。
第一空挺團是日本陸上自衛隊唯一的空降部隊,擁有很強的快速打擊和特種作戰能力,能遠距離超越地形障礙對敵實施奇襲,堪稱日本陸上自衛隊的“王牌”。
它下設兩個普通科大隊(步兵營),反恐特戰中隊、團本部與本部中隊、設施中隊、后方支援隊、空降教育隊、通信中隊、特科大隊(炮兵營)等各一個,總兵力約2000人。
該團的作戰核心是普通科大隊,各大隊內設一個特種偵察排,由若干特種偵察班組成。特種偵察排的任務是滲透至敵后,經偵察向戰場指揮官提供所需情報。
反恐特戰中隊屬于精銳中的精銳,分為兩個小隊,一個精通空降及山地、操舟作戰,另一個則精通埋伏、偽裝突擊及城鎮攻堅,其中狙擊手的射擊訓練要求至少能命中600米外的目標。所有成員都接受過潛水及高空跳傘訓練,為增進隊員的作戰和情報搜集能力,每名隊員除學習英文外,還要學習另一門外語,大部分隊員自選了漢語(甚至包括漢語中的閩南方言)。
該空挺團裝備的火炮主要是由CH—47J“支努干”直升機吊掛的120毫米迫擊炮和81毫米迫擊炮。CH—47J“支努干”直升機是第一空挺團的主力運輸機,它是由美國波音公司制造的多功能、雙引擎、雙螺旋槳的中型運輸直升機。上世紀60年代開始服役時,就屬于飛行速度最快的直升機,到2012年,它也是在西方國家服役的直升機當中載重量最大的一款。它主要有三大特點,首先是適應能力強,具有全天候飛行能力,可在惡劣的高溫、潮濕等氣候條件下完成任務。部分型號機身上半部分為水密隔艙式,可在水上起降。其次是運輸能力強,可運載35名空挺團士兵。最后是具有一定的抗毀傷能力,即使其玻璃鋼槳葉被穿甲燃燒彈和高爆燃燒彈射中,仍可能安全返回。
總體來看,第一空挺團機動性強,反應快速,但也存在致命弱點,就是缺乏持續作戰能力。雖然第一空挺團可以作為第一波突擊力量攻入敵方防區,但防御并不是這支部隊的強項。士兵從飛機降落到地面后,第一空挺團在本質上仍是輕步兵部隊,如果沒有其他地面部隊的配合,將很快被包圍甚至剿滅。
如果第一空挺團被投入到島嶼爭奪戰,所有給養物資都需后方運送,派兵占領意義也不大,決定勝負的關鍵仍是雙方的海空控制權的爭奪。一旦日本自衛隊喪失基本的局部制空權和制海權,那么島嶼將成為“孤島”,即便是第一空挺團全部空降島上,也將因孤立無援而難逃被“圍殲”的命運。
F—15,空中優勢逐漸喪失
與此同時,日本航空自衛隊也拿出最先進的戰機“示威”。據美聯社報道,日本防衛省正研究派F—15戰斗機常駐沖繩縣宮古島市的下地島機場,以便“有事時”更快地趕到釣魚島空域。鑒于1月10日發生中國殲—10戰斗機對峙日本F—15的事件,此舉被外界視為日本企圖用更多的F—15“靠前部署”來爭奪以釣魚島為核心的東海制空權。
從1981年3月美國制造的首架F—15抵達日本,到1999年12月日本三菱重工生產出的最后一架F—15服役,日本花費近20年時間,形成除美國以外世界上最龐大的F—15機群(超過200架),日本航空自衛隊也因此自詡為“亞洲最優秀的空中力量”。
日本航空自衛隊習慣將1984年以前裝備的F—15稱為第一代,1985年以后的F—15是第二代,二代F—15約占日本現有F—15的一半。日本拿到前線的都是二代F—15,特點是使用新型中央計算機裝備,武器火控、雷達使用的信號處理裝置數字化、強化了的電子戰系統等。
為了與先進戰機對抗,日本防衛省還抓緊為二代F—15列裝新式武器,目前它們拿來炫耀的是3個裝置,一是飛機使用升級版的APG—63(V)1雷達,這是美國公司專門為日本飛機開“小灶”設計的雷達,據說可以探知雷達反射面積非常小的巡航導彈乃至隱身飛機;二是為飛行員配備先進的頭盔瞄準器,不僅增加了格斗導彈的發射范圍,還能控制雷達和探測器的指向;三是配備光電搜索跟蹤裝置,以備在機載雷達遭電子干擾時仍可發現目標。在戰史上,F—15取得過驕人的成績。在1990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派出48架F—15戰斗機參戰,其中兩架執行“打坦克”任務的F—15,每架攜帶8枚精確制導炸彈,30分鐘內就彈無虛發地摧毀了16輛伊拉克軍隊的坦克。
俗話說:“花無百日紅。”盡管日本人還沉浸在F—15戰斗機稱霸天空的良好感覺中,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周邊國家空軍力量的增強,日本空中優勢已不明顯。
當今軍界把蘇—27視作F—15的克星,甚至有人說“蘇—27是專門為打F—15而設計的”。俄制戰機主要特點是機動性能好,作為俄制戰機中的佼佼者,蘇—27 更是擁有無可比擬的超強機動能力。
蘇—27除了能做出不可思議的機動動作外,還曾經創造出許多在爬升速度、高度和高難機動動作方面的世界紀錄。與F—15相比,蘇—27在水平盤旋、爬升性能上均占據優勢,在進行高強度機動時,蘇—27的轉彎角速度更大,轉彎半徑更小,機動中的角度優勢明顯,可從轉彎內側占據有利的攻擊位置。在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曾和俄羅斯就這兩個機型進行過實機的對抗演習,結果F—15在近距離格斗中未勝一場。
突防能力是衡量戰機作戰效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在這方面,蘇—27在低空高速突防方面,曾經有過驚人表現。2000年10月,蘇—27曾突破美軍防空警戒系統,從正在日本海演習的美國“小鷹”號航母戰斗群頭頂掠過,并拍下照片,震驚了整個世界。事后,俄空軍還將美軍士兵在航母上驚慌失措的照片通過電子郵件發給了“小鷹”號的美軍官兵。
武器系統方面,F—15 能配備1門 M—61A1六管機關炮,備彈 940 發,外部可以同時掛載8枚“響尾蛇”或“麻雀”空空導彈。蘇—27機身右側機翼邊條上方裝有 1 門GSH—301機關炮,備彈 150發,外部可同時掛載霹靂—12、R—77空空導彈。從武器性能上看,在發射距離、機動性能和彈頭威力上,蘇—27所掛載的導彈均不弱于“響尾蛇”導彈。
總的來看,在決定空中對抗勝負的“空中機動能力”(速度和高度性能、加速和爬升性能、水平和垂直機動性能)和“武器殺傷能力”等指標當中,蘇—27 與 F—15 相比, 有的比較突出,有的旗鼓相當。
受財政緊張的影響,日本航空自衛隊升級現役F—15的步伐極為緩慢,大致每年只能改造6架,等到全部改裝工程完畢,時間要超過2020年,屆時在遠東的天空上,日本的F—15面對的將不光是第三代機,恐怕周邊國家更為先進的四代機也都“利刃出鞘”,到那時已經由不得日本再拿F—15來“倚老賣老”了。
“日向”號,沒有牙齒的老虎
日本陸上自衛隊和航空自衛隊如此賣力地顯示“保衛國土的能力”,日本海上自衛隊也沒閑著,不斷利用公眾觀艦等方式“顯示存在”,特別是“不叫航母的航母”——“日向”號直升機護衛艦成為了吆喝的重點。該艦于去年9月參加了在天寧島和關島舉行的美日聯合奪島演習。
自2007年下水以來,有關“日向”號到底是不是航母的爭論持續不斷。看看“日向”號的技術參數——艦長195米,型寬32米,標準排水量1.35萬噸,滿載排水量1.8萬噸,編制322人,樣子確實很唬人,其全通式甲板似乎也印證了人們對其航母身份的判斷。
日本《寶石》等右翼雜志紛紛鼓吹,以“日向”號為作戰核心的海上自衛隊水面艦艇編隊,可有效壓制他國優勢潛艇群,并在島嶼爭奪戰中扮演“航空基地”和“移動指揮所”的角色,讓日本“無航母之名,卻有航母之實”。
但事實并非如此,航母最重要的特征——搭載固定翼艦載機,沒有在“日向”號上體現出來。就目前情況而言,“日向”號的全通甲板夠寬,但遺憾的是上面并沒有配備起降固定翼飛機的設備,比如滑躍甲板、彈射器、阻攔索等,因此該艦只能起降反潛直升機和大型運輸直升機,充其量只是加強版的“超級直升機搭載平臺”,是看起來張牙舞爪卻是沒有牙齒的老虎。
那么,“日向”號對日本海上自衛隊到底意味著什么?不可否認,“日向”號的出現標志著日本擁有能在遠洋活動的大型直升機搭載平臺,航空反潛能力提高了一大步。除此之外,由于采用全通甲板設計,“日向”號還可用于陸地兵力投送、瀕海物資補給等作戰任務。如前所述,沒有固定翼艦載機的航母更像一艘重型驅逐艦,即使擁有再好的遠航能力和雷達性能,本質上仍無法實現航母的遠程打擊能力,而這才是一艘真正的航母的威懾所在。
冷戰后,日本海上自衛隊更新換代的速度令人咂舌,在一些方面,日本艦艇的性能甚至達到美國海軍的標準。但如此強大的一支海軍崛起是美國能允許的嗎?
當前的日本海上自衛隊,被世界軍界人士看做是一支被“砍掉”大型航母、核潛艇和遠程攻陸武器(如戰斧巡航導彈)的美國二流艦隊,真正的美國艦隊突擊群的精髓恰恰就是上述被砍掉的部分,因此日本海上自衛隊僅是“侏儒版美國艦隊”。
事實上,日本似乎意識到“日向”號的戰略威懾意義大于實際作戰意義,因而對其使用格外謹慎,除了必要的遠航測試訓練外,很少執行重大任務,令一度引以為豪的日本媒體極度失望,一些右翼媒體甚至叫囂對提議建造“日向”號的政治家進行審判。更可悲的是,無論正確與否,“日向”號的一舉一動都成了日本媒體宣泄對當局不滿的出氣筒。不久前,日本“2CH”網絡論壇就登出這樣的言論:“‘日向’號或許不是上蒼賜予大和民族的利矛,更像是一只供我們消遣的寵物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