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8點不到,武漢文明路上一間不起眼的民宅前就排滿了人——這是一家不收費的婚姻介紹工作室,排著隊的來訪者是寂寞的單身男女,而主人就是76歲的武漢退休女教師蘭毓云與丈夫陳軼倫。
蘭毓云燙著卷發,化著淡淡的妝,說起話來有股武漢人特有的干脆利索勁。一打照面,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就能感覺到她強大的氣場:年輕的心、率直熱情的性格以及強烈的責任感。蘭毓云14歲參加抗美援朝,20歲開始在學校擔任工會主席、團委書記,干了50多年的義務紅娘工作,撮合成了776對夫妻,在很多人心里,她是名副其實的“超級紅娘”。
每天接待100多位來訪者
工作室地方不大,只有里外兩間,外間墻上貼著的手寫海報很是顯眼:建議(約會時)輪換埋單,AA制;在未辦結婚證前,女方不要隨意接受男方貴重禮物……里屋則擺著幾個木頭架子,一摞摞的資料分門別類擺放著:外國、外地、男再婚、女再婚、大男、大女等等。大門上還有粉筆字留下的痕跡,那是蘭毓云不在家時給來訪者的留言,最常寫的是:在家附近,5分鐘內趕回。
8點一到,工作室就開張了。來訪者進門之后,先要填張表,寫明自己的基本情況。陳老先生坐守外屋負責把關,他要對照著來訪者的身份證、戶口本以及最高學歷證進行資料審核,然后給來訪者發一個號牌。拿到號牌的人,就可以等著里屋的蘭老太叫號了。蘭老太一般會和訪客聊會兒天,然后現場通電話牽線搭橋。
你可別小瞧聊天的作用,用蘭毓云的話說,“我總有很多辦法去了解一個人”。聊天同時,蘭毓云會隨手在登記冊上記下一些信息,細致到戴不戴眼鏡、婚房購置在哪里等等。她還會畫一些符號,后來記者才知道,為了記住每位訪客的外形、風度、氣質以及談吐情況,同時避免尷尬,學化學出身的陳老先生發明了這些只有老兩口才能看懂的“密碼”,比如☆是相貌出眾,○是中人之姿。
一度,工作室人氣爆棚到了老兩口無法承受的地步,后來只好定了每周二、四、六接待來訪者的“室規”。但一天下來仍有100多位來訪者,兩位老人家要忙到晚上7點多才能歇一歇。“有時候,半夜3點鐘,我會突然從床上爬起來,在筆記本上寫下配對合適的男女名字。”蘭老太露出得意的笑容。
如今,在這里登記在冊的單身男女,已經有五六千人,每一天,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在蘭毓云介紹成功的776對夫妻中,有大學教授、知名畫家、空姐、電視臺主持人等,但更多的是司機、園林工人、幼兒園老師等普通百姓。
在男女會員的配對上,蘭毓云自有她的條條框框。她眼光犀利,頭腦清醒,總能刺破單身男女內心膨脹的泡沫,終結他們不切實際的幻想。一名相貌普通的外地姑娘渴望找一名本地男士,姑娘本來提了一堆條件,成熟穩重、事業有成……蘭毓云觀察一番后,為她介紹了一名蛋糕房技師。小伙子勤快本分,閑暇之余為姑娘制作糕點,姑娘的生活染上了甜蜜的色彩。
說話間,蘭毓云指著一個登記記錄告訴記者,這位高大俊朗、多才多藝的軍官對未來老婆的要求是“賢良淑德”。半年時間里,蘭毓云給他陸續介紹了60個女孩,有高校教師、企業白領,但他都不滿意。在與第六十一個女孩見面后,這位軍官終于笑著點頭了。“他們現在已經結婚了”,蘭毓云笑著說,這是她介紹難度最大的一對。事后,軍官為自己的挑剔向蘭毓云道歉,老太太通達地一笑:“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相親不是街上買衣服,是關系到一輩子的幸福,如果對方說不如意我決不會勸說。”
沒有婚房,沒有婚禮
“妻子欣賞丈夫,丈夫就會越來越自信、成功;丈夫欣賞妻子,妻子就會越來越美麗。”蘭毓云和老伴最大的樂趣就是把兩人相知相守50多年的人生感悟,告訴那些來此尋找伴侶的年輕男女:愛需要尊重、真誠、理解、包容、默契……
陳軼倫做的菜,無論味道如何,蘭毓云的評價都是兩個字:好吃。攜手走過半個世紀,這對夫妻仍是樸素的愛情至上者。
1956年,20歲的蘭毓云在武漢中學當工會主席、團委書記,從那時起,她就熱心給人做媒。在蘭毓云看來,這是“工作的一部分”,個人問題解決了,才能安心干工作。25歲的陳軼倫恰好是武漢中學的黨支部干事,他見不少外地的單身小伙在節假日形單影只守空房,便向蘭毓云提議聯誼。那時風華正茂的兩個年輕人沒有想到,在這種聯誼活動中,他們兩人之間會擦出愛的火花。
當時,蘭毓云是文藝積極分子,舞臺上的明星,受眾多男子愛慕。陳軼倫出生在一個普通職員家庭,靠自己打工讀完了大學,畢業后服從祖國需要來到武漢。“我喜歡他有志氣。”蘭毓云說。
1957年,蘭毓云和陳軼倫結婚了,沒有婚房,沒有婚禮。“老陳的朋友借給我們一個12平方米的房子,我倆把各自的床鋪搬到新房,領導到新房祝賀一番,這婚就算是結了。那天晚上,他堅持要去上課,學生聽說我們結婚了,還在窗戶邊放了一串鞭炮。”
“文革”時,陳軼倫被打成“反革命”,蒙冤入獄。蘭毓云每月56元的收入,不但要養活兩家老人和3個孩子,還要花錢打點丈夫所在監獄的守衛。為省路費,她經常扒火車去看望丈夫。更多時候則是沿著江邊的坎坷小路走上一整天,有時走得太累了,會被路上的溝溝坎坎絆倒,手臂被尖利的石子劃得滿是血痕。孩子沒鞋穿,蘭毓云在街上撿硬紙板當鞋底,回家在上面縫上塊皮子做成鞋穿。這樣的生活,蘭毓云堅持了3年。這期間,有人逼迫蘭毓云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她毅然拒絕,還不斷給丈夫打氣:“你要活著,我知道你是個什么人,我會等你的。”
就這樣,兩人相伴走過了風風雨雨。離休后的老兩口,可謂是衣食無憂,兒女們也都事業有成。但蘭毓云閑不住,她放不下自己干了幾十年的義務紅娘工作。陳軼倫原本不喜歡這些婆婆媽媽的事,但患難與共的深情讓他選擇了支持妻子。于是,老兩口特意將一套閑置的房子騰出來做了現在這個工作室。
愛情說得少了,物質說得多了
在如今充斥屏幕的相親節目中,人們總能看到“富二代”、“豪宅”、“跑車”、“拜金”等一系列勁爆的元素,相親節目變成了價值觀交鋒的舞臺。蘭毓云的工作室,同樣上演著多種價值觀的碰撞。
“愛情說得少了,物質說得多了。房子成了硬指標。”蘭毓云很無奈。房價仿佛一個篩子,把經濟實力弱的個人擋在了婚姻外面,眾多買不起房子的大齡男性成了婚戀市場的弱勢群體。而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女孩想著“一嫁脫貧”。這樣的人,蘭毓云見過不少。“好些認識沒幾天,就找男孩要高檔首飾,要車要房子的。有個女孩找男孩借了6000塊,不肯還,最后在我和老伴的介入下才還了錢。”
于是,她給自己定下了“三不介紹”,即人品不好的——如花心、賭博、試而不婚者不予介紹;功利性太強——如只要求對方有錢而不是尋找真愛的人不予介紹;身體不好——如有疾病影響正常家庭生活的人不予介紹。
如果一個人心懷游戲愛情或是攀附權貴的鬼胎到蘭毓云的工作室征婚,蘭老太毫不客氣,“你愛人家的房子、車子、票子,不是愛他的人,他的房子車子票子不會給你,而是給外面的二奶、三奶、四奶。”這話曾把某些女孩嗆得無話可說。
一個年收入百萬的中年建筑裝修老板來到工作室,不經蘭毓云允許,記下了大學女教授的電話號碼,悄悄聯系人家,最后女教授的家人到工作室“興師問罪”。蘭毓云毫不客氣地把老板從資料庫刪除了,還撂下一句話:“你們兩個不般配。再說了,我沒收你一分錢,我不想給你介紹,就不給你介紹。”
工作室里也不乏溫情的故事。一對年輕戀人臨近結婚時,男孩的爸爸卻得了癌癥,不但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錢,還借了很多外債,婚房的按揭都還不起了。女孩的媽媽找到蘭毓云,希望她再幫女兒介紹一個。但女孩并沒有放棄,依舊去醫院照顧男友的爸爸,還拿出了自己的錢。“女孩子說,只要兩個人相愛,那就不辦酒席了,領個證就行。可見,愛可以創造一切,也可以改變一切。”蘭毓云很感動。
在這套小房子里,在兩位老人祥和目光的注視下,來來往往的男男女女,不管能不能找到真愛,至少都會感受到最樸素的愛情觀的熏陶——越簡單才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