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歲時,愛因斯坦接連發表了幾篇有影響力的論文,被譽為“物理天才”。于是,不少高校慕名而來,請他去任教。衡量再三,愛因斯坦決定去瑞士的伯爾尼大學講授物理理論。
不過,伯爾尼大學有個規定,如果一門課的聽課學生少于5人,就會被取消。開始時,學生們仰慕愛因斯坦的才學,紛紛來選聽,他也講得神采飛揚。可沒多久,學生們發現壓根兒聽不懂那些高深的理論,上課如坐針氈,來的人也越來越少。3周后,聽課的學生就剩下5個人。望著空蕩蕩的課堂,愛因斯坦有苦說不出,只希望過段時間能有所好轉。
又過了一段時間,學生只剩下了3個人,學校下達了取消課程的警告,愛因斯坦苦惱不已。他的兩個朋友一聽說,便主動來幫忙,每次上課都來充當學生。但那3個學生過幾天也不來了,愛因斯坦很快又接到了學校警告。朋友奉勸說:“你名聲這么大,課被取消了多沒面子!474987f94fdaa6f5f7e99737483fb51e7c7dd5a642303c03465f0597eb724292不如我們再找幾個人來捧場?”愛因斯坦苦笑著說:“請來的‘學生’可以欺騙學校,卻無法欺騙自己,我決定接受現實。”
愛因斯坦向學校報告了真實情況,課很快被取消了,他只能落寞地離開。一年后,他忐忑地來到另一所大學講授物理理論,但課堂上始終擠滿了學生。他感嘆道:“幸虧當初我選擇了被炒魷魚,不然怎么能發現自己的問題?高深的理論和晦澀的語言,并不能顯示水平的高低,只有講出學生聽得懂的理論,才是真正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