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給予孩子數不清的,甚至叫他們無法承受的愛,因為我們“望子成龍”。于是在“先兒孫之憂而憂,后兒孫之樂而樂”的愛心之下,出現了家庭中的“老少錯位”仔細觀察一下,你的家庭也是這樣嗎?或留意一下,親朋鄰里的家庭是不是這樣子呢?
新聞報料:
爺奶父母代替孩子打掃衛生,大學新生熱衷雇人打掃宿舍,家長請保姆料理孩子的生活。
據報道,近兩年來,一些中小學生的爺爺奶奶或父母,會定時帶著掃帚、抹布到學校替子孫“值日”,打掃衛生,生怕孩子吃一丁點兒苦,受一丁點兒累。
無獨有偶,隨著各大高校相繼開學,不少新生面對首次獨立生活顯得力不從心,再加上烈日炎炎,寢室內無一例外的沒有空調,個別大學生打起雇鐘點工打掃宿舍的主意。網絡和報刊盛傳有一位女大學生的母親痛哭失聲:“大學寢室條件怎么這么差呀,連個獨立洗澡間和衛生間也沒有?教室和寢室連個空調也沒有啊!”有的家長溺愛孩子,甚至到幫孩子找好了保姆。對于阿姨每小時30元錢的費用,大多數學生并不放在眼里,更不放在心上,反正父母是免費“提款機”。
地位錯位
由“主人”變“仆人”
其實,上述這些現象,人們似乎早已見怪不怪了。目前令人關注的主要是父母長輩與子女晚輩在家庭中的地位錯位。
今年清明節的早上4時許,年過六旬的王大媽便急急忙忙地呼喊老伴兒起床,開始了老兩口忙碌的一天,發面、調餡……一切準備停當,在縣城西關農行大廈路口臨街的屋檐下支好攤位,已是早上6點多鐘,接著便是賣包子、賣小菜、賣豆漿、稀飯什么的……因為清明節人們踏青掃墓,陸陸續續來吃飯的客人比平時多得多,老兩口一直忙到上午11點半才收攤。又急急忙忙地回家做午飯,而此時她那因夜晚打了通宵麻將牌的獨生兒子和兒媳婦方才滿臉惺忪地剛剛起床洗漱呢……日復一日的勞累,使王大媽顯得尤為滄桑,老伴兒更是彎腰駝背、老態龍鐘。在本該頤養天年的年齡,老兩口卻仍在為生計奔波。他們的一切苦惱,皆因兒子兒媳下崗后,不愿意再去工作,整日賦nT4nnhIZkDBptyNMN2kQvzpK4wBYmFXQ4NFUgzKT9Zw=閑在家。
毋庸置疑,現在許多家庭的“政權”已經“崩潰”,或者正在“搖搖欲墜”,獨生子女成了家庭中舉足輕重的核心人物,他們常常頤指氣使地叫長輩干這干那,家長們非但不生氣,反而樂不可支,樂此不疲,甚至夸獎孩子聰明有魄力,是當官掌權的料。大人們的“政策”越來越寬,兒孫們的“權力”越來越大,難怪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支民謠:“父親是傭人,母親是仆人,兒子是主人,媳婦是客人,孫子孫女是先人。”
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下降,他們剛剛從職業“戰場”上凱旋——退休,征塵未洗,又奔赴家庭事務這一“戰場”,身份轉成了保育員、采購員、炊事員、衛生員甚至是保姆和傭人……尊老愛幼這一優良傳統被部分青年人摒棄,嬗變成只愛幼不尊老了。“心尖都是向下的”。這句話由老人口里說出,透著深深的無奈。
消費倒掛:
父母艱苦樸紊,子孫窮奢侈
我們在生活中不難發現,年輕人在消費上遠遠走在老人的前面,年輕人是“超前消費”的先鋒,老年人是保守消費的“楷模”。不肖子孫的奢侈糜費,使不少中老年人瞠目結舌,長輩們憂心忡忡,這種大手大腳的習慣對年輕人的今天和將來都未必是好事。
時下在中學生中最流行的是“生日熱”,蛋糕、賀卡、禮物、點歌、生日派對、宴請,這些均成了中學生歡度好時光的方式。談到吃,當代大中學生都表現得十分內行,不少人已儼然成了美食家,小學生也都成了品評零食的專家。現在哪個學校門口沒有專做學生生意的餐館和食品商店?店老板私下說,學生的生意最好做,他們出手大方,從不還價,有的派頭還大得很;在穿著上,不少大中學生都熱衷于追趕潮流,時髦的女學生似乎成了商家的義務“模特”;玩,也是當代青少年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從變形金剛到電子游戲機,再到電腦網絡游戲,加上桌球、錄像、音響、卡拉OK、旅游,消費的浪潮真是一浪高過一浪。現在是老年人戒煙戒酒,年輕人抽煙喝酒,穿要名牌,吃必佳肴,行要打的,還哭鬧著買私家車兜風。令人驚諤,讓人心酸……大多數老人不得不用緊縮下來的錢去“裝備”、補貼兒孫們。
面對花錢如流水的一代新貴,不少人表示憂慮。這些甜水中泡大的、不能吃苦耐勞的年輕人,能挑起社會、歷史賦予他們的重擔嗎?
文化差異:
“父母如同古董,子灰膚淺怪誕”
如果將老年人與青年人分開編組,進行一次“現代流行”文化知識搶答競賽,勝者必定是年輕人。家中的音響、DVD、電腦,老人不會擺弄,五六歲的孫子卻在行。現代年輕人滿口新名詞,什么派對、貼土、粉絲、PK,從影星、歌星到球星談個沒完,卻不知文天祥、李時珍為何人。老年人看青年人荒誕不經,青年人看老年人如同古董。老人看孩子膚淺怪誕,孩子看老人落伍守舊,家庭中老少雖同住一套房、同吃一鍋飯,卻缺乏思想交流,彼此不了解不理解,一旦認識上的差異擴大到行為上的變異,就矛盾突出,沖突加劇,小則爭吵,大則家變。
家庭教育老少愁煞
父母望子威龍,子女難負重托
在一次調查中,當問到你最高興的事是什么時,90%的家長回答是“孩子學習好”;你最擔心的是什么?92%的家長回答是“孩子學習不好”。真難為這些做父母的,苦苦憂憂,歡喜悲戚全都系在子女的學習上了。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考分都知道得很清楚,但對孩子的個性、特長、心理素質等,卻不甚了解。一位中學生說:晚上在家學習,爸媽輕輕走路,不讓妹妹看電視,這種特殊關懷、墳墓般的安靜氣氛,使我內心不知壓了多少焦慮,一上考場,手就不由自主地哆嗦,別讓爸媽失望啊!
心理學家一再呼吁,過高的期望值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若再加上教育方法不當,將可能引發心理障礙、精神疾病,最常見的是孩子變得抑郁、自卑、乖戾、急躁,甚至自暴自棄。
據一項調查顯示,64%的中學生不會做任何飯菜,52%的中學生不會用洗衣機,47%的中學生在家中基本上不做家務事。這種在父母懷抱里長大的孩子,養成了強烈的依賴心理,缺乏健康的獨立人格和健全的獨立生活能力。如果說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降低還只是令人悲哀的話,那么,孩子走上社會經不起磕碰、受不了挫折、難以自立,就更是一種危險。
長輩們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然而這些自以為是的“愛”,多得讓孩子難以承受了。這怨不得孩子,只怨我們自己。做父母的都希望給孩子留下點什么。留下點什么呢?錢留得太多,可能會害了孩子,疼愛和庇護也不會永駐,我們遲早離孩子而去;唯有教會孩子怎樣做人,把孩子培養成具有健康獨立意識和自強自立人格的人,才是最有價值的愛,才能使孩子們度過自己輝煌的人生。
語言代溝:
子女標靳立異、父母郁悶驚詫
寫的是“火星文”,聽的是“周杰倫”,說的是“黑話”,理的是“彩虹”發,穿的是奇異裝……這是當今都市里掩遮不住的另類風景,他們是生活在當今都市的一個特殊群體,只是不知道你的孩子在不在其中?
盡管一些青少年崇尚“美女”和“怪獸”,但大多數市民對“美女”和“怪獸”大都唯恐躲之不及。前天,筆者的鄰居家里就鬧得天翻地覆,不可開交,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鄰居老張是位小科長級別的公務員,他的漂亮女兒那天突然領回來一個染著滿頭白發、穿著練功服、戴著耳墜的小靚仔,說是她相處半年的男朋友,并請求爸媽認下這個“乘龍快婿”。老爸老媽氣得七竅生煙,大發雷霆,把那個“怪獸”拎來的煙酒一古腦兒扔出了房門……寶貝女兒也不示弱,又哭又叫,見爸媽始終不松口,便一抹眼淚,大聲宣布:我和阿華早已“生米煮成熟飯”,你們認也得認,不認也得認!說罷頭也不回地挽著“白發少年”揚長而去……
許女士是縣城一家民營企業的老板,她告訴筆者:“在我手下干活的有七八個‘80后’的女孩子,張揚、自我。”許女士說,首先這些女孩子的衣服很多,而且穿著大膽。夏天的時候,在辦公室也只穿吊帶衫、吊帶裙、涼拖。其次,感覺她們比較自我。像我們這代人,當年參加工作,上司給布置任務或者接受批評的時候,即便心里不以為然,也都會服從或者默不作聲,但她們只要覺得不合理,肯定會馬上反駁或者為自己辯解,做一件好事,又太喜歡“宣傳”。剛來的新人,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早來晚走,臟活、累活搶著干。過去往往是老板炒員工的魷魚,現在這些原本在家就養尊處優的“靚仔”、“美眉”們,稍不如意,老板或主管稍加批評就會撂挑子,毫不示弱、毫無忌諱地炒老板的魷魚,甚至不辭而別。因為他們并不需要養家糊口,工作對他們而言似乎只是一種娛樂或休閑方式,或說起來有份工作,有個面子而已,其實他們家里一點兒也不指望他們出來掙錢。
對策建議:
溝通無陽,勇于糾錯,重構家庭關系
在一些大學,不少教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不是我們太無奈,實在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網絡時代,數字時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當今世界紛繁變化,日新月異,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新型思維標新立異,別說我們中老年人有些困惑,即使年輕人其實也是非常困惑的。“外邊的世界很精彩,外邊的世界很無奈”,經濟多元化,世界多元化,思想多元化,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也多元化了。“代溝”深得象科多拉多大峽谷。但是,“80后”、“90后”性格的張揚,其實就是人本性的擴張,在主張“以人為本”、“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當今時代,所謂“另類”、“酷斃”、“帥呆”等等,都只不過是一些不同尋常的生活方式而已,因為當代的年輕人都不愿意重蹈前輩人艱苦奮斗、老實本份、勤儉節約、吃虧奉獻的生活覆轍了。而這種生活態度,原本就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從心理學角度看,擁有張揚而明顯的獨立個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要注意把握“度”。獨生子女往往在家里唯我獨尊,可是社會是個大家庭,人生道路漫長曲折。這類年輕人如果太以自我為中心,過度張揚而缺少與他人的合作,只能說明他們的社會化程度不高。在社會人際關系中將會遇到許多問題。比如他們為人處世時時常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因而可能遭受旁人的非議,并容易受到孤立,這對他們的心理成長來說是大大不利的。
專家指出,家庭要教育子女尊敬父母,關心體貼父母,正確處理家庭關系,增進代際感情;社會應該加強對青少年一代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教育。讓道德標準和法律規范變成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在全社會形成尊老、敬老、養老的良好風氣。父母長輩對于當代家庭老少錯位現象理當予以及時糾正,尤其是對于“啃老族”勇于說“不”,以培養和斧正孩子們正確的家庭倫理觀念和自立自強的能力。
盡快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尤其是健全并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機制與保障體系。隨著中國人口流動的進一步增強,以及計生人口政策負面影響顯現,特別是“4+2家庭”模式(獨生子女夫妻要養活雙方4個父母甚至還有爺爺奶奶)增多,家庭養老舉步維艱,因此,今后中國理當變家庭養老為社會養老,減輕老年人對子女的依賴程度。國家實現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利在國民功在國家,尤其是農民養老保障全覆蓋是十億農民的福音,是中國社會團結進步的“和諧劑”和“穩壓器”,廣大民眾熱切盼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編輯: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