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錯食物:這種假餓癥狀包括特別想吃甜食或者剛吃過飯就“餓”。原因可能是飯菜單一,缺少產生“飽感”的纖維素、蛋白質或健康脂肪,進而導致飯后血糖下降。
專家建議:最好吃點健康零食,如一塊新鮮水果,一些堅果、奶酪或花生醬等。
2.生態缺水:體內缺水常常會讓你混淆饑餓感和干渴感。很多時候人們覺得自己餓了,但很有可能就僅僅因為體內缺水所致。
專家建議:當你想要吃東西的時候先喝一杯水,等10~15分鐘,這樣就能判斷出你是口渴或者真的是饑餓了,如果這樣做,即便是真的餓了,那么事先補充的這一杯水也可以在補充食物時幫助減少熱量的攝入。
3.外界刺激:有人覺得工作中途,到了大家默認的吃飯時間,就必須去吃,哪怕這時候并不餓,也仍然像完成任務一樣去吃飯。
專家建議:應該保持飲食的規律性,但一天到底應該吃幾頓這個問題,其實應該取決于饑餓程度,而不是固定的數字。如果人們像植食性動物那樣每頓都吃得很少,可能一天要吃三頓,甚至四五頓;如果像肉食動物那樣一頓吃很多,那每天只吃兩頓也不會讓你失去健康。
4.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負責饑餓感的激素紊亂,只要連續兩晚睡眠少于4個小時,那么其體內負責饑餓感的激素就會增加近一倍,而調節體內脂肪含量和食欲的激素就會相對減少,這兩種激素的一增一減,會增加饑餓感,同時對飽腹感麻木,也就在無形中吃下遠遠多于身體正常運作所需要的食物量。
專家建議:下午散步10分鐘或做深呼吸以緩解疲勞。喝杯綠茶,吃1/4杯杏仁或1個小蘋果。
5.運動之后:赫很多人在運動之后會感覺疲勞,卻誤將疲勞感混同饑餓感,然后去大吃一頓。其實,人們身體內控制食欲的“饑餓激素”分泌與運動本身并沒有非常直接的聯系。可以對比一下,同為高強度運動,炎熱環境下長跑之后并不容易產生饑餓感,但是在冷水中游泳半個小時卻可能饑腸轆轆。
專家建議:運動之后的疲勞只需要補充一些特定的營養即可,比如說雞肉或其它瘦肉,其中的蛋白質能夠
補充運動過后肌肉所大量消耗的能量,還可以選擇糙米或其他全麥谷物。運動
過后正確的飲食選擇,會讓身體能量更快地得到恢復,并且能夠更長時間地對抗饑餓感。
6.不良情緒:諸如無聊、恐懼、焦慮、壓力或孤獨等不良情緒會干擾和紊亂控制食欲的神經系統,最終導致食欲異常,出現假性饑餓感。所以很多人習慣性地在情緒不好時開始尋找可以吃的食物,以此作為緩解的方式。
專家建議:在情緒不好時去散步、寫日記、聽音樂、給朋友打電話、嚼薄荷口香糖、看書、去圖書館博物館等,這些積極的事情可能就是幫助遠離假性饑餓感誘惑的“安全場所”。
7.交際飲酒:社交應酬、工作交際,常常免不了飲酒,可是有些人發現,即便喝得不多,并沒有吐掉任何食物,但喝酒之后很快就覺得自己被饑餓感召喚了。這也是一種假性饑餓感,因為酒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除了部分通過呼吸等方式排出體外,其他的也會在較短時間內通過尿道、出汗等排出體外。因此,當這些東西很快消化完了之后,人就感到非常的饑餓。
專家建議:在喝葡萄酒、啤酒或雞尾酒之前先吃些東西,為避免第二天吃得過多。如果前一晚喝了大量的酒,一定要喝盡可能多的水,以補充身體大量消耗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