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用積滿茶垢的杯子危害健康
科學研究表明,飲用水中含有礦物質和微量有害重金屬離子,如鎘、汞、砷等。當水加熱時,隨著水溫的升高,某些鈣、鎂離子溶解度下降,難溶鹽濃度不斷加大,當水被濃縮到一定程度時沉淀析出。這些析出物可隨水沖泡茶而進入茶杯中,沒有被喝完或放的時間較長的茶水暴露在空氣中,茶葉中的茶多酚與茶銹中的金屬元素就會發(fā)生氧化,生出褐色茶銹,俗稱茶垢,附著在杯子內壁,茶銹中就含有了鎘、鉛、汞、砷等多種有害金屬,是危害人體健康的罪魁禍首。
有資料表明,茶垢中含有鎘、鉛、汞、砷等有毒物質以及亞硝酸鹽等致癌物,這些物質會附著在光滑的茶杯表面。隨著人們飲茶進入消化系統(tǒng),與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等相結合,生成難溶的沉淀。不僅阻礙了人體對這些營養(yǎng)素的吸收和消化,還會使腸胃等器官受到損害。另外,經(jīng)常不清洗的茶杯,還留有更多水垢,其中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對健康極為不利。同時,這些氧化物進入身體還會引起神經(jīng)、消化、泌尿、造血系統(tǒng)病變和功能紊亂,甚至引起早衰,尤其是砷、鎘可致癌,引起胎兒畸形,危害健康。
袋裝茶最好只沖泡1坎,散裝莖則別超過3次
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將茶葉反復沖泡,直到喝不出味道為止。有些人則沖泡一兩次就趕緊換茶葉。這兩種做法哪種正確,一杯茶究竟沖泡幾次比較好?
茶葉中含具有抑癌作用的茶多酚、可以降血糖的茶多糖、使中樞神經(jīng)興奮的咖啡堿,以及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這些營養(yǎng)物質能析出多少,和沖泡的次數(shù)有很大的關系。一般來說,外形顆粒越大的茶葉,營養(yǎng)物質析出的速度越慢;顆粒越小,析出的速度越快。
與散裝茶葉相比,袋裝茶的茶葉在加工制造時通過切揉,充分破壞了葉細胞,顆粒形狀比較小,茶葉中的營養(yǎng)物質經(jīng)過3-5分鐘的第一次浸泡,就會有80%~90%析出,第二次沖泡以后,剩余10%左右的營養(yǎng)物質也差不多全部析出了。因此,袋裝茶最好只沖泡1次,不僅在營養(yǎng)的吸收上沒什么損失,也不會影響口感和滋味。散裝茶由于顆粒比較大,第一次沖泡的時間最好長一點,應在5分鐘左右,其中的營養(yǎng)物質會有60%~80%析出;經(jīng)過第二次沖泡,會有80%~90%的營養(yǎng)物質析出,第三次沖泡后,營養(yǎng)物質的浸出率將超過95%,再沖泡下去,已經(jīng)沒什么營養(yǎng)作用了。
每日飲茶12免最適合
對于普通人來說,一日飲茶12克左右,分3~4次沖泡是適宜的。吃油膩食物較多、煙酒量大的人可適當增加茶葉用量;孕婦和兒童、神經(jīng)衰弱者、心動過速者,飲茶量應適當減少。此外,一天之中可在不同時間飲不同的茶:清晨喝一杯淡淡的綠茶,醒腦清心;上午喝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午后喝杯紅茶,解困提神;晚上與朋友或家人團聚,泡上一壺烏龍或普洱,別有一番情趣,也不會影響睡眠。
徹底清除茶垢方法多
每次喝完茶后,即使茶具上沒有留下明顯的茶漬,也應認真清洗,以免積少成多。
茶垢沉積太久不好清洗,可以用加熱過的米醋或小蘇打浸泡一晝夜,再用牙刷刷洗就可輕松清洗干凈。需注意的是,如果使用的是紫砂壺,就不需這樣清洗。紫砂壺本身有氣孔,茶垢中的礦物質能夠被這些氣孔吸收,能對壺起到養(yǎng)護作用,也不會導致有害物質“跑”到茶水中對人體造成傷害。
茶杯、茶壺內放入一小勺桔子粉或桔子汁等果汁,裝滿清水后放置2~3個小時,這樣茶垢與茶具失去了粘合力,就容易除去。
茶壺或茶杯里加水,放入土豆皮,加熱煮沸,冷卻后沖洗,很容易就能清洗干凈。
使用金屬制的茶具時,會因茶垢而變得烏黑,如用中性清潔劑也洗不掉的,可用醋浸泡,或用漂白劑浸泡后可輕易去垢。在內側涂上食用鹽,特別是有茶垢的地方。然后用牙刷用力地刷洗茶杯,最后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即可。
清除茶垢時最好不要用鋼絲球或清潔球等比較粗糙的清洗工具來刷洗,因為這些刷洗工具容易傷害茶具內壁的釉質,使之變得越來越薄,以后生成的茶垢會很容易滲入到茶具深層,極難徹底清除。宜采用軟毛小刷子或牙刷、輕柔的清潔布等來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