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津(唾液)是口腔內腮腺、下頜腺、舌下腺及無數散在的唾液腺的分泌物,其中水分約占99%,其它成分主要為黏蛋白、球蛋白、氨基酸、唾液淀粉酶、溶菌酶以及鉀、鈉、鈣、硫氰酸鹽、氯、氨等。口津除了具有濕潤與溶解食物、潤滑口腔利于吞咽、引起味覺、清潔保護口腔、清除口腔內殘余食物等作用外,更具有沖淡、中和進入口腔內的有害物質、溶菌、殺菌、滅菌、激活酶類、分解淀粉以助消化之大用。所以,口津在維持機體生理功能,保持人體健康方面,尤為重要。
在人的生命過程中,隨著年齡的老化,尤其是進入老年以后,各個臟腑功能衰退,胃腸及各消化腺體分泌消化液的功能減弱,其消化、吸收及免疫機能隨之下降。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由于脾胃腸之機能下降,致使氣血化源不足,人體氣血虧虛。其它臟腑由于得不到充足的氣血濡養而使機能更加衰退,從而影響到人的壽命。人的這種生命規律由無法認為地給予改變,亦無更好的醫療手段來增加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即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而通過促進口津的分泌,以口津替代部分胃腸消化液的功能,則可以彌補老年人胃腸消化、吸收及免疫功能下降這一老年性生理缺陷。這是因為大量的口津進入腹內后起到了殺滅有害細菌、分解淀粉、激活胃腸內的消化酶類、消化食糜、利于吸收的作用,從而替代了胃腸消化液的功能之故。同時,由于口腔內分泌有大量的口津,首先對口腔起到了清潔作用,把住了“病從口入”這一關。而口津的分泌除了受食物的形態、顏色、氣味、進食環境以及食物對口腔機械的、化學的、溫度的刺激等因素有關外,牙齒的叩擊和舌體的攪動等空口咀嚼也可以很好促進口津的分泌。這是由于唾液腺均分布于口腔周圍,并有導管與口腔相通,口腔及其內部器官的運動刺激了唾液腺的神經感受器從而引起唾液分泌之故。
人的飲食具有一定的限量,僅靠在進食過程中所分泌的口津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這就需要在平時應該加強對叩齒、攪舌、咽津等方法的鍛煉來激發唾液腺分泌更多的口津,以供人體生理活動之需要。練習叩齒、攪舌等動作不僅有利于口津的分泌,還可起到保護牙齒,促進口腔血液循環,去心火,療口疾,清潔口腔,清利語音之作用。祖國傳統醫學理論認為,“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余”,叩齒可以起到堅骨、強腎、固精之大用。可見,經常堅持叩齒、攪舌、咽津之鍛煉,實為益壽延年之良方。
古人對于叩齒練津早有認識,醫家將口津稱之為“靈液”、“神水”、“金漿”、“醴泉”,道家謂之“玉液”、“瓊漿”。李時珍云:口津“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故修養家咽津納氣”。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之《衛生歌》云:“發宜多梳氣宜練,齒宜數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侖,雙手搓摩常在面。”明代養生家高濂之《遵生八箋》云:“人因食五味,壅滯閉三焦。口中頻漱咽,津液自然調。”《肘后方》有用口津治“手足發疣”之述,《千金方》有用口津“消腫止痛”之說,《本草綱目》亦有用口津療“目翳”之載。可見前人備述,典籍浩瀚。筆者年輕時在向名老中醫們求學的過程中,也學到了一些妙用口津的小驗方,尤為靈驗,簡介一二:(1)治療眼疾:若因心火上炎,眼睛紅腫,眼瞼腫痛等,于清晨起床后,用手蘸取口津少許,涂于眼睛紅腫處,2~3次必愈。(2)治療癤、疔、瘡:于清晨起床后,即取口津涂于患處,3~5次必愈。
由于叩齒練津在維持人體生理功能、防老抗衰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所以,筆者在多年的練功行醫實踐中,對于叩齒練津細心揣摩,認真總結,創編了一套簡而易學的養生小功法,名之為“赤龍攪海,叩齒練津”。若能堅持勤而行之,日久自收強身健體、益壽延年之效果。其具體的練習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