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收藏到一件民國黃銅詩文墨盒,原光透亮,意趣盎然,用句時髦的話來描述,便是頗具“民國范兒”。這件墨盒之上,有詩文可以吟誦,還有一些奇趣天成的韻味可以再現民國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氣質。
很多人醉心于民國文人的“民國范兒”。彼時的中國,因為內憂外患,文化人在其使命感的驅使下才情進發,各抒胸臆,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史上第二個春秋戰國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那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一個個文人知識分子,都是一座座文化昆侖。那些個性鮮明,氣質獨特的文人更是民國留給中國的一份寶貴的財富。
現代人對墨盒的理解大多來自于打印機,雖然都與文字有關,但墨盒對于舊時文人來說更為直接,因為它是用來裝盛墨汁的文房用具,號稱文房至寶。據史學名家鄧之誠《古董瑣記全編》一文所述,墨盒“大約始于嘉、道之際。”但南京博物館《南京明代吳禎墓發掘簡報》所列出土文物中即有銅墨盒一件,可見最遲應在元末明初就有了銅墨盒,只是未被人們所普遍采納。
確切地說,墨盒的使用在清代最為流行,到晚期以后,隨著書寫的大量運用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匯碰撞,以硯磨墨的作法顯然跟不上時代發展的節奏,液體墨水漸漸取代了固體墨,進而出現了用以盛放墨水的器具,即為墨盒。早期的墨盒多為黃銅和白銅,以銅為墨盒算是對液體墨水的一大禮遇,因為在彼時,銅不易得,屬于官方控制的管制品。也正因為如此,文人出于對文房用具的挑剔和講究,才采用銅質墨盒。演變至后期,隨著清政府的覆亡,一切舊有制度變得可有可無,墨盒的材質就變得豐富起來。民國之后還出現了銀、鋁、玉、陶瓷和塑膠等材質的墨盒。
隨著時代的發展,銅質墨盒雖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卻成了收藏寵兒。材質上分為紫銅、黃銅和白銅,形狀上更是多姿多彩,計有正方、長方、橢圓、六角、八角、雙錢、圓形、矩形、棱形、扇形及各種花形,筆者收藏的這件桃形,算是極為罕見的仿生形。更為可貴的是,墨盒之上的雕刻藝術往往體現一個墨盒的格調、情趣乃至價值。比如該桃形墨盒之上,即有詩文嵌刻,為左宗棠的名句:“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讀已見書,如逢故人。”意思極為淺顯,又極為雋永深遠,很得篆刻閑章之精妙。
從豪情文章到文房情趣,這件黃銅桃形墨盒帶領我們回到激情飛揚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