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下雨與健康的關系,人們自然聯想到被雨水清洗后的潔凈、清新的空氣,以及空氣中大量的負離子(有“空氣維生素”之稱),似乎下雨肯定有益于健康。但事實是,很多時候的雨,對人體健康是有不利影響的。
1 雷雨易誘發心腦血管病及哮喘病
夏秋時節的降水常常伴有雷電天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雷雨天氣,這種天氣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最大。強雷雨天氣誘發心腦血管病,固然有心理恐慌的主觀原因,也有客觀的氣象原因。雷電天氣時,氣壓一般較低,而低氣壓影響人體內氧氣的供應,導致人體發生一系列生理反應,出現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現象,可能誘發心絞痛、心梗、心衰。雷雨天也是哮喘高發的時段。加拿大的醫學科研人員通過6年觀察發現,雷雨天哮喘患者來醫院的頻率較平時會增加15%。國內醫學專家研究證實,夏季雷雨天氣的溫度和濕度都非常適合真菌、霉菌等過敏原的繁殖和生長,加上氣壓較低,空氣中漂浮的過敏原濃度就會明顯升高,從而容易誘發哮喘病。
2 小雨和大雨,保健效果不一樣
最近,英國科學家喬治,弗拉耶爾研究發現,下小雨時,降水滴粒不帶輻射污染物,從而給人以一種清新、舒暢的感覺;而大雨中則夾帶著大量的射線和污染物。這位科學家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云中的雨滴都依附著不少污染物,但小雨滴需要20~30分鐘才降到地面,這一過程中,雨滴受到的輻射污染將完全消失;而大雨滴降至地面的時間則要短得多,射線等污染物也會隨之降到地面。所以,大雨中散步對人體健康并沒有什么好處。
當然,大雨和小雨是相對而言的。一般來說,雨滴細小,在空中如絲如霧,落地時無濺水,平坦路面沒有明顯積水,可視為小雨;而雨滴較大(有時分不清雨滴),在空中呈簾狀,落地時有濺水,路面積水較深,則要視為大雨。
3 預防酸雨危害,多食綠色食物
酸雨,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溶入酸性物質的雨,而這些酸性物質則源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氣體,當雨水的pH值小于5.65時,就是酸雨。
我國科學工作者通過調查發現,酸雨污染區的兒童,血壓有下降的趨勢,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偏低,而白細胞數偏高;一些呼吸道病癥(如咳嗽、鼻塞、哮喘等)的出現率也偏高。在酸雨污染區生活的成人,其患病次數、時間、醫藥費用等,都明顯高于清潔區,其中,患呼吸系統疾病是清潔區的4倍,患心血管類病是清潔區的2倍。實驗室研究表明,酸雨對呼吸道中起主要防御功能的細胞有極大損傷作用,會大大提高呼吸道感染和腫瘤的發生兒翠。
要避免或減輕酸雨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最根本的方法是預防酸雨。具體來說,就是要減少污染物質對大氣的排放。專家研究表明,一些綠色食品,如綠豆、海帶、鮮果等,能加速體內有害物質的排除,多吃這類食品,就能有效降低酸雨對健康的危害。
4.暴風雨使臭氧層受損的風險提高,對人體健康不利
最近,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科學》雜志網站上發表研究報告,稱一些暴風雨將水蒸氣送入距地表十幾英里高的平流層,大氣中的氟氯化碳類化學物質能夠迅速產生破壞臭氧層的化學反應。近20年來,由于全球變暖,氣候異常,導致暴風雨增多,臭氧層受損的風險會隨之升高。而臭氧層有助于保護人類、動物和農作物不受太陽紫外線輻射的傷害。美國上空的臭氧層變薄,意味著數以百萬計的人將遭受更多的紫外線輻射傷害,并導致皮膚癌發病率上升。
當然,這項研究成果仍需要更多的數據、更廣的科學發現來支撐,其中包括對暴風雨后水蒸氣上升到的平流層區域進行直接測量。我國目前雖然沒有這方面的資料,但大氣運動的規律是相通的,臭氧層對人類健康的保護作用是相同的。暴風雨對我國上空臭氧層的影響也值得研究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