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養生和治病相混淆。其實養生和治病是兩碼事。你有病,就一定要看醫生;但如果你想保持健康快樂的生活狀態,醫生是幫不了忙的,得靠自己。
情緒差更易得病
病是怎么產生的?這就有個病因的問題。按照中醫的傳統觀念,病因就兩個:外因和內因。
這兩個因素就寫在“疾病”這兩個字里。“疾”字,病字框加一個矢。矢就是“箭”的意思,即外來的損害,就像射過來的箭一樣。所以,從外部來的、侵害你身體的東西就叫“疾”,像細菌、病毒;而“病”字由病字框和丙組成,“丙”在中國傳統中是火的意思,俗話說“百病從心生”,心火就是不良的情緒,像憂慮、恐懼、憤怒、悲傷等等,這些情緒變成心火,最后生成病痛。因此,“病”的問題如果用應付“疾”的方式來解決,總是不能除根的。
可能有人會困惑,難道說疾病都是由情緒造成的?我舉一個例子。前幾天我一個朋友說讓她苦惱了20年的偏頭疼治好了。我問她吃了什么藥?她說吃藥、扎針好多年都沒搞定,這次只在一天當中就好了。這么神奇?她說她搬家了,離開了她愛嘮叨的婆婆,頭馬上就不再疼了。過去她每天一下班,只要見著她的婆婆,她就馬上犯頭疼,長期這樣。她也找不到原因。到醫院去查了多次,說“血管性頭疼”、“神經性頭疼”,各種說法都有,弄了半天原來是“婆婆性頭疼”!
理念一生都會影響你,一個正確的理念,一生都快樂;一個錯誤理念會使你痛苦一生。
前段時間,某電視臺報道了一個老太太:105歲高齡,背不駝,眼不花、耳不聾。至于長壽秘訣,老人只有四個字——裝聾作啞。她說:“我105歲了,兒孫、重孫子、重重孫子都一大堆了。家里人有的喜歡我,跟我親,也有的不喜歡我,說我老不死。我聽得很清楚,也看得明白著呢,可就跟沒聽見沒看見一樣。我從不操心是誰說的,我每天只是關心是不是給了我兩塊肉,我的煙葉夠不夠,剩下的事不管。我心里想的就是我自己這點事,所以活到105歲了。”
可見養生就是養心,心理平衡了就好辦了。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神補補哪里?就是補心態。
發發脾氣有利養生
“病”就是心火,心火是從肝上來的。古人的說法很形象,肝屬木,木頭一點就著,容易上火。
人體內氣太多了,發不出去,老憋著,就成了心火。心火的源頭不在心里,而是在肝上面,所以要把肝調理平衡了,不上火了,病因就消除了。
每個人都會生氣,有人說我修養好不生氣,這只不過把氣藏得比較深罷了。氣不發出來,就容易上火。
生氣本身對身體沒損害,關鍵是你的氣得在該發的時候發出來,而且發得恰到好處。這關鍵是掌握個度。孔子說“發乎情,止乎禮”,在情感上表現出來,在禮節上適當控制。
重視身體發出的警告
身體是有語言的,經常在跟你交流,身體不舒服了就會痛,這痛就是一種語言,就是告訴你該按哪里。就跟我們身上哪里癢癢要抓抓一樣。你只要經常聽聽身體發出的警告,循著身體的聲音,就很容易解決問題。
逆天而行難健康
《黃帝內經》中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不好的地方不要去,不好的事物不要沾。做任何事情,都要順其自然。
所以不主張硬去鍛煉,硬去抗爭。有個實例,美國著名長跑運動員瑞安·謝伊,在奧運選拔賽中猝死了。什么原因?他14歲的時候發現先天的心肺虛弱,他父親是田徑教練,覺得虛弱沒關系,鍛煉就行。結果肌肉是練得很強壯了,人卻死了。這就是人逆天而行的結果。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人在能力方面沒什么大不同,只是有人善于利用自然的動力就成功了,有些人要硬頂著它來就不行。身體需要的是平衡,而不是大補。
古人說要返璞歸真,這是什么意思?就是回到本能上來。人先天就有許多很強大的能力,不用就浪費了,慢慢地這個能力就萎縮了,使不出來了。比如我們天天在空調房間里待著,我們對寒冷的抵御能力就弱了,慢慢地就沒有抵抗力了,本能就消失了。
養生就是把人原來的本能找到,這種本能會伴隨你一生。吃點什么,喝點什么來補身子,都是暫時的外來助推力,這種力量有時會事得其反。俗話說“虛不受補”,有人早上起來吃點人參,晚上回家吃點鹿茸,再喝點燕窩,沒兩天就出鼻血了。這說明身體不接受這些東西,身體需要的只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