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長江源頭從格拉丹的東的姜根迪如流入東海,當黃河的源頭從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這兩條世界級的大江大河像龍一樣纏繞在東方這塊古老的大地上,它們千回百轉,百折不撓,浩浩蕩蕩,奔涌向東,終歸于海,在大氣環流下形成輪回,始而往復。
水的脈絡與生命的脈絡是宇宙留給人類的永恒密碼,水的涌動又像人體的血液在生命體上延展、鋪開,形成奇妙的生命網絡,命運網絡,文化網絡;它又像樹葉的經脈,交織出密如蛛網的鏈接,舒展著生命的靈性、自由。
這些脈絡所形成的流動——水之鏈成為傳遞、輸送生命信息的唯一紐帶,我們能否在長江和黃河的流動中讀懂一種傳遞,一種鏈接,一種上源和下源的息息相關。
水之鏈的每一個接點呈現了不同區域繽紛萬象的文化景觀,在東方繁星密布的悠久文化中,鄭國的風最先吹出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多元共存的人本思想。
這一多元共存的思想,使得飲源頭第一口水和源尾最后一口水的人會感到這是一種天作地和的命運連接。這是沿岸的族群繞不開避不了的命運的脈絡,是命運刻在中華民族每一個個體心靈上的永恒的胎記;是“水之鏈”創造了五十六種靈感引起集體的共鳴。
注視這由西向東的數千里的漫長貫穿,你會對養育了長江和黃河文明的青藏之水產生什么樣的聯想和感慨?
如果再拓寬我們的視野,不難發現,同樣還是青藏之水,惠澤了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湄公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的文明。如果把恩澤于這些水系的人口加在一起,我們會驚異地發現,青藏高原的水悄無聲息地養育了二十億人的生命。
二十億!這個數字占到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上善若水的偉大奇跡在東方這片土地上上演至今。
如果不借助水聲去思考在我們身邊流淌了五千年的故事,說明我們的記憶是殘缺的、是有選擇的,是我們不該忽略的多元共生經驗提供給人類未來的可能。
佛家說慈源于博愛,善源于感恩,博愛和感恩成為長江水道和黃河水道維持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養分;道家說上善若水,最好的愛就是奉獻。慈善和上善若水以不同表述而相同的表達道出了善與美的真諦,產生的異曲同工之妙說明人性的出發點是一致的,那就是愛成為生命延續的偉大動力。
俗話說:“一粒米中見世界,半邊鍋里煮乾坤?!痹诼L的中國文明史上截取這兩段文明的片段,我們可以看見祖國大西南這塊高地上,無可爭議地成為中國在水文學、地質學、植物學、動物學、氣候學、人類學等學科架構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區域。
這個屹立在東方高地上的天然水塔以上善若水的情懷,向東方和南方輸送水源,因為水之緣,早在西漢時,就有了西南古絲路的記載;在唐朝時就有了豎立在拉薩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就有在元朝時正式歸入大中華版圖的正式文本的書寫;就有在明朝清朝時政教合一的領袖進京朝覲的文獻;就有了促進貿易、促進溝通、促進交流的茶馬古道;就有西藏江孜人民抗英的炮臺遺址;就有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十七條;就有了當今西藏是中國“核心利益”的不容分裂勢力妄聞的基本原則。
這些文明交融史、政治更迭史、文化生成史,因為水而養育的生命鏈接在一起,恰好解讀了水的極限氣質,遇堅硬而蕩氣回腸,最終水滴石穿;遇溝壑而充溢四溢,滋養大地。
我們不禁要問:世界上最硬的東西是什么?回答是水,水是用槍打不爛,用刀砍不斷的;世界上最軟的東西是什么?回答還是水,它像輕風一樣溫柔,像愛情一樣柔情蜜意。
某種意義上,中國的氣質就是水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