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導入:
有這么一個故事:一頭驢,又餓又渴,走著走著,看見前面的路上有兩堆相距不太遠的草料,一堆是干草,一堆是青草。干草,麥香撲鼻,可以擋餓;青草,鮮嫩清香,可以解渴。吃哪堆草好呢?驢這下犯難了,最后竟然餓死在兩堆草中間。
不是驢笨,只是驢太在乎眼前的草料了,不懂得取舍,生怕得了這個失了那個。就像我們為了寫好文章,平時總要積累很多素材,可真正到用的時候,卻總是覺得理“缺”詞窮,證據不足,論證沒有力度。究其原因,不是材料用不上,就是不懂得取舍材料,常常出現既想用這則素材,也想用那則素材,可結果偏偏事與愿違,不是偏題就是跑題。
要想寫好議論文,除了立好文意,定好主題,還要亮出證據,論證好自己的觀點。這好比律師要想打贏官司,得有事實證據,有道理闡述,有法律依托,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技法梳理:
論據是證明論點的基礎。缺乏論據,論點就得不到證明。論據要選得精,選得充分。使用論據要緊扣論點,為論點服務,做到觀點和材料統一。
選擇論據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典型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論據典型,能收到以少勝多的效果。論據不典型,就不能說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就沒有說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個別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的,也就不能作為論據,否則就會導致論點的謬誤。
在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為論據,從古到今,由中而外,從名人到普通人,從名言到俗語,皆可作為有力的論據,使文章豐滿起來。用到名人名言作為論據時,有一部分學生所羅列的幾個人物,往往是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時代、同一個類型、同一個領域的,這便犯了缺乏典型性的錯誤。如果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地選擇論據,避熟就生,避舊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會增加,就有利于闡述道理,會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見,選例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選例,那么會起到以一當十的作用,會使論證全面,更有說服力。常用的選例角度有不同的領域(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質(正面、反面)不同國別(中國、外國),不同時間(古代、近代、現代、當代)。
二、新鮮
有的學生把領袖人物、著名人物、先進人物、名言警句當做“萬能膠”,而且多年不變,沒有從中挖掘出更有說服力的東西;也不注重平時的閱讀積累,不善于從生活中選擇新鮮的論據,說到這個論點,或者說到那個論點,都是常用的幾個論據,讓人讀后味同嚼蠟。
三、真實
事實論據要確鑿,就是說用作論據的事實必須是準確無誤的,不能胡編亂造;如果是虛假的,或個別事實不真實,都會導致論點經不住推敲。論據真實可靠,論點就令人信服;論據靠不住,論點就成了空中樓閣。
使用論據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敘述材料要簡明扼要
議論文中的事例是作為論據出現的,它的任務是確立論點,而非向讀者展示本身發生的過程,因此,陳說事實應簡明扼要,力避繁冗拖沓,以敘代議。所用事實若為人們所熟知,就只需“一言以蔽之”,能證明論點即可;所用事實若不為人所熟知,也同樣要力求簡潔,做到要言不煩。
二、論據與論點不可分離
選取材料要謹慎,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變通。論據的使用是為論點服務的,所以,選取論據要做到材料和觀點保持一致,不能游離于主題之外,不能肆無忌憚地浮想聯翩。
三、要學會分析論據
分析是聯系論點和論據的橋梁,是豐富文章內容的關鍵。我們寫作議論文若不加以分析,只是停留在論點加論據上,會使文章淺顯空洞,缺乏說服力。用事例論證不是做數學的證明題,不是簡單擺事例。圍繞論點選擇好論據之后,一定要圍繞論點對論據從理論上加以分析,探尋它與論點之間的關系,講清它們為什么能證明論點,千萬不能只擺事實而不講道理,只是單純地羅列事例。
分析是豐富文章內容、開掘議論文深度的關鍵。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論點成為有機的統一體;只有通過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與論點之間的關系,才能使文章產生令人信服的邏輯力量。
學以致用:
1.結合課文內容、歷史知識和時事大事,篩選材料,根據自己的了解,論證“找準自己的位置”這一觀點。
答:
2.如果論證“超越自我”這一觀點,該如何選取和使用下面這則材料?
蘇東坡年少時,對于自己的學問非常得意,于是他便寫了一副對聯掛在門外,他寫道:“識盡天下字,讀盡人間書”,以示自己學識淵博。過了幾天,有一位老者見了這副對聯后找到蘇東坡,說他有一個字不認識,要向蘇東坡請教。蘇東坡欣然答應。于是老者把字寫在了地上,可蘇東坡看了半天也沒認出是什么字,羞愧地向老者道歉。老者留下了一句“滿招損,謙得益”來教導年輕的蘇東坡。蘇東坡大受啟發,將門外的對聯改為“立志識盡天下字,發憤讀盡人間書”。此后的蘇東坡虛心向他人學習,終成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