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有句詩:“生如夏花。”直到今天,我還感慨其比喻之精妙??缮缦幕?,美則美矣,但就精神、思想層面,說“夏花”不大符合中式審美。第一次看到這首詩是在十一二歲的時候,想換個比喻,卻著實沒想出。若現(xiàn)在要我說生如什么,我會說,生如木魚。
為何說生如木魚?是因為一件事給了我啟發(fā)。
有人說,大部分人的耳朵是一大一小的。唯有剛出生的嬰兒,耳朵才一般大。隨著年歲的增長,愛聽好話的那只耳朵慢慢變大,愛聽批評的那只耳朵慢慢變小。我不曾問過別人,但自己對此深信不疑。因為就我個人而言,感覺的確如此。從小到大好話聽得多,而“忠言”總是“逆耳”,所以漸漸地認不清自己了。
新學期伊始,語文老師在第一節(jié)課要同桌互寫對方優(yōu)缺點并互贈。那時候,又想起了“耳朵說”,竟有些失神。
雖然我和同桌認識3年半了,但我還是小心斟酌著字眼,同桌則干脆用了英文。她的紙條送到我手上時,我看到了熟識的自己,但更多的是陌生的自己。周五又要她寫了一次中文版的,一眼望去,那個陌生的自己更多了。我不曾知道自己竟“有氣勢,極其自信,隨和好相處”,也不知道自己會“懶散,過于富有想象力”??粗粋€個陌生的詞語,我頓生感慨:原來我并不完全認識自己!
過后想想,不免嗟嘆:自己看不清自己,但別人一提,又恍然大悟。若這樣繼續(xù)生活下去,又談何認清他人呢?若僅靠旁人提醒才能認清自我,自己徒有一雙眼睛卻不去審視自身,豈不悲哀?
這樣想著,猛然間,我又想起了幾年前自己思考的生如什么的問題,一下子有了答案:生如木魚。
作為法器,不論是桌上的小木魚還是堂前墻上掛著的大木魚,都繪有一雙大眼。有人問法師,為何選木魚而不是木牛、木馬?法師的解釋是:魚是不閉眼的,它提醒修行者保持清醒,晝夜參禪。推而廣之,做人也是如此,應(yīng)如木魚一樣永不合上心靈之眼,時常敲打自己,永遠保持清醒。
人要有如木魚那樣的精神,對世間萬物,對自身都要敢于“看清”,樂于“看清”,求真求實。我愿努力擦亮自己的心靈之眼,如木魚一般的長醒,然后分辨是非,修整自身,涵養(yǎng)品性,而不依賴他人提醒。直到“兩只耳朵變得一般大”,直到“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生如木魚吧!人生本就是一條不斷看清世界、看清自身的長路,唯睜開心靈之眼,如僧人修行般晝夜不忘自省,才不致迷失。
點評
這篇議論文寫了自己的人生感悟——生如木魚,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文中用了比喻和引用等手法,給文章增色不少。
【作者系廣東省廣州市第47中學高一(1102)班學生,指導(dǎo)并置評:周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