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簡要介紹了滇南、滇西南強震臺網,并對玉溪市、紅河州、普洱市、西雙版納州67個強震臺場地剪切波速進行測試,并根據測試結果計算等效剪切波速,來劃分臺站的場地類別。分析了臺站布設的合理性,為獲得強震數據和強震記錄的分析處理提供基礎資料。
關鍵詞:強震臺網;剪切波速;場地特征
中圖分類號:P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666(2013)04-0508-06
0引言
云南地處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帶東側,新構造和現代構造運動強烈,活動斷裂發育,地震災害頻繁發生,云南地震災害居我國大陸地震之首,加強其防震減災能力具有重要的社會和經濟意義。滇南周邊曾有多次強震發生,為了增強防震減災能力,國家設立“十五”項目“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子項目《云南數字強震動臺網建設》(2003~2007年),于2007年5月建成滇南強震臺網。該臺網是云南強震臺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剪切波速測定是臺站建設最基礎的工作,剪切波速測定可以提供臺站場地類別和地下介質情況①(GB5001-2001;GB50021-2001;李正光,鄭定昌,2006)。
滇南強震臺網建成后,2007年6月4日寧洱6.4級地震發生時,在震中周圍有15個強震臺獲取了完整的地震動記錄。地震發生后,又在震區架設了4個觀測點,獲取的余震記錄達300多條,最大加速度峰值達431 Gal(寧洱德化臺)。在云南,首次獲取完整的破壞性地震觀測記錄,這為研究此次地震的震源機制和特征、地震動和震害分布特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文主要介紹實測布置在紅河州、玉溪市、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州的63個固定強震臺和4個流動臺的剪切波速及其相關資料(崔建文等,2007;施偉華等,2010)。
1滇南、滇西南強震臺網簡介1.1玉溪市、紅河州34個強震臺玉溪市、紅河州共有34個強震臺,其中玉溪市有17個臺站,紅河州有17個臺站。紅河州共完成鉆孔17個,計320.75 m,單孔深度7.200~40.950 m,勘探場地涉及2市(個舊、開遠市)4個縣(蒙自、彌勒、建水、石屏縣)的11個鄉鎮。強震動臺布設于鄉鎮、縣城之中,臺點坐標范圍(23°22′2.1″~23°57′50.4″N,102°24′45″~103°26′53.3″E),孔口高程1 080(開遠市行政中心)~1 920 m(建水普雄鄉政府),最大高差840 m。其擬建場地地形、地質條件較好,場地及附近無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危及建(構)筑物安全的地質災害及其它不良地質現象,從地質角度而言,建臺臺址屬于穩定的建設場地,建臺條件良好。紅河州強震臺波速測試由紅河州地震局完成,紅河州17個強震臺地貌特征及場地剪切波速測試評價如表1所示,各巖層剪切波速與深度間的關系見圖1。
玉溪市的17個強震動臺分布在1區(紅塔區)7縣(通海、易門、新平、峨山、澄江、江川、華寧縣),坐標范圍為(23°55′32.7″~24°49′41.3″N,101°59′04.3″~103°06′17.7″E),高程1 099 m(化念鎮政府)~1 857 m(雄關中學)。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較好,17個臺均處于斷裂帶附近,距鐵路線較遠,干擾不大,建臺條件良好,對接收地震信號敏感。玉溪市強震臺波速測試由玉溪市防震減災局完成,沒有對接地電阻進行檢測。玉溪市17個強震臺地貌特征及場地剪切波速測試評價如表2所示,各巖層剪切波速與深度間的關系見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