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形變速率累加”法對川滇地區選取的5個算例進行了解算。結果表明:通過對較連續的異常“孤立點”進行積分后的形變速率累加圖,在異常的識別與表達上更具有實用性和直觀性,該方法適用于川滇地區跨斷層水準資料,可作為地震的中期預報指標。
關鍵詞:“形變速率累加”法;跨斷層水準;川滇地區;異常點殘差;速率積分
中圖分類號:P315.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666(2013)04-0467-05
0引言
在構造力的作用下,地應力的集中及演化直接產生地殼運動效應,而地形變變化是地應力變化最直觀的反映,地形變觀測最能直觀反映地殼形變的變化(王永安等,2011)。針對地殼形變的定時監測,大地水準網的觀測周期相對較長,而跨斷層水準觀測則是一種觀測周期短、精度高的監測手段。川滇地區是我國地震的高發區,且跨斷層水準場地較密集的分布于鮮水河、龍門山、安寧河、紅河、小江等大斷裂之上,如此密集的場地分布對整個川滇地區的斷裂形變有一定的區域控制作用。但在對觀測資料的處理、研究,對“異常”信息的確定上,大家的認識并不統一,事實上,對觀測數據排除觀測誤差、同震變形與外界干擾等之后的“與正常狀態不同的變化”均可稱為異常。一個可靠的、且符合孕震理論的異常出現之后,若在一定的時間尺度和空間范圍內發生了一定震級的地震,就可以把這個異常稱之為該地震的前兆(張希等,2001,2004,江在森等,1998,2001;王雙緒等,2001)。劉冠中等(2007)針對新疆地區臺站跨斷層觀測資料,提出一種“形變速率累加”方法,扣除正常變化數據,對超出一定限值的“可能異常”進行積分運算,可有效排除短暫、連續性差的所謂“異常”變化,使得在某一時間尺度內相對頻繁出現的異常更為直觀和突出,映震效果較好。唐紅濤等(2012)用該方法對青藏塊體東北緣資料進行了分析,達到了良好的結果,但其觀測周期間隔較長。因此,本文運用“形變速率累加”法對觀測間隔較短的川、滇地區跨斷層水準資料進行了解算,并通過5個算例進行原始觀測曲線與形變速率累加圖的對比分析。
1短水準觀測資料
川、滇跨斷層水準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觀測,至今已保存有30多年的觀測資料。如圖1所示,四川境內有21處場地,云南現有觀測場地11處(洱源場地已于2010年6月停測)。32處場地較均勻的分布于我國西南地區活動頻繁的各大斷裂之上,包括“Y”型的鮮水河、龍門山、安寧河斷裂。全長約600 km的紅河斷裂帶,呈NNW 向貫穿云南省中部,與縱貫云南省東部的小江斷裂帶交匯于該省的最南部,形成一楔形活動塊體。在楔形塊體及塊體周邊,由麗江—寧蒗、洱源—鶴慶、永勝—程海、楚雄—建水、曲江、石屏—建水等多條活動斷裂帶構成了一個復雜的斷層網絡系統(施順英等,2007;賈鵬等,2012)。各觀測場地均布設有跨斷層水準、基線觀測墩,四川省內以2個月,云南省以1個月為復測周期進行跟蹤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