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數理統計和橫向對比定量、定性地分析昭通地震災害的區域性特征,并從地理環境因素進行詮釋。統計結果表明,昭通地震人員死亡、受災人口、房屋破壞總面積、直接經濟損失與震級總體呈指數關系;相同地震能量條件下,地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隨年份呈線性增長趨勢。從橫向對比看,昭通具有典型的小震大災特征,同等條件下,昭通地震災害損失是云南其他地區的2~5倍。人口基數大、人口密度高、社會財富總量大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和房屋抗震性能弱等是造成昭通地震災害損失大的主要原因。地形起伏大、地表巖石破碎等原因使得昭通地震崩滑次生災害嚴重。
關鍵詞:昭通地區;地震災害;區域性特征
中圖分類號:P315.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666(2013)04-0514-11
0前言
對地震災害區域性特征的認識,已有的研究空間上主要著眼于省域尺度或更大尺度,時間上主要著眼于單次地震事件,是點狀的研究而不是時段的總結。云南省在空間維度上內部差異大、地域分異明顯,地震災害特征具有顯著的區域性;在時間維度上,只有基于一定尺度的統計認識才更有普遍性。當前的地震應急處置要求在地震三要素確定后,能夠迅速提供災區基礎地理信息、評估災區災害程度,歸納災區震害特征,為指揮部制定合理的應急救援決策提供恰當資訊。基于這樣的現實需求,筆者以云南省昭通市為例,從數理統計的角度研究昭通市地震災害的定量化特征,從橫向比較的視角分析昭通市地震災害的定性化特征,通過地理環境因素解釋昭通地件震災害區域性特征。試圖通過本研究,深入剖析昭通市地震災害的區域性特征及其原因,探索應急目標下云南州市尺度地震災害區域性特征及原因的研究方法。根據統計(去除前震和余震后),在1900~2000年的100年間,昭通地區共發生5.0~5.9級地震14次、平均每50年發生7次5.0~5.9級地震、1次6.0~6.9級地震,每100年發生1次7.0級以上地震。2000~2012年昭通地區共發生5.0~5.9級地震6次。1900~2012年,昭通地區共發生5.0~5.9級地震20次、平均每5~6年發生1次5.0~5.9級地震、每50~60年發生1次6.0~6.9級地震,113年間發生7.0級以上地震1次。昭通市國土面積占云南省國土面積的6.10%,在1900~2012年昭通地區發生的地震分別占云南地區5.0~5.9級地震的8.81%、6.0~6.9級地震的3.64%、7.0級以上地震的9.09%。昭通是云南地區地震災害頻發,地震災害損失嚴重的區域。
1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3個方面:(1)《云南地震災害與地震應急》(李永強等,2007);(2)《(1992~2010)云南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及研究》(云南省地震災害損失評定委員會和云南省地震局,2012);(3)云南省地震局進行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工作時編寫的相應評估報告云南省地震局.2012.2012年6月24日寧蒗—鹽源5.7級地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評估報告(云南災區).云南省地震局.2012.2012年9月7日彝良5.7級、5.6級地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評估報告(云南災區).。考慮到數據的一致性,分析地震人員傷亡特征時選取了1900年以來的所有數據,對其他地震災害特征的分析選取了1992年以來的數據。這是因為自1900年以來地震人員死亡數據記錄較好,資料可信度較高;其他地震災害數據從1992年云南正式開始地震災害損失評定工作后才有系統調查和翔實記載。
地震研究36卷第4期白仙富等:昭通地區地震災害區域性特征分析2昭通地區地震災害特征數理統計分析2.1震級與人員死亡人員傷亡是地震災害中最受關注的內容,一般分為死亡、重傷和輕傷,地震死亡人員是指地震導致的直接死亡或致傷過重在7天內死亡的人員。1900年以來昭通地區不同震級人員死亡人數見表1,在統計時去除了前震和余震,群震事件則選取震級最大者,只選取地震死亡人數而沒有選取重傷和輕傷人數進行震級與人員死亡特征進行分析,其原因為死亡人數的記錄客觀、全面、可信,同時又能兼顧數據一致性,更能反映昭通地震震級—人員死亡的普遍特征;地震死亡人數也是國家啟動地震應急響應等級的重要指標。考慮昭通地區內部社會經濟和自然地理特征總體相似(除昭魯盆地外),筆者建立了震級與人員死亡的數理統計模型,并選取相關性最高的指數模型(圖1),其關系表達式如下:Nd=10-8e3.7611M(R2=0.9072).(1)式中,M為地震震級,Nd為相應的地震死亡人數,R2為決定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