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定了甘肅省東鄉縣的12個行政村作為調查點,對農村民房的結構類型、建筑材料及建造年代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分析。結合歷次地震中山區農村民房破壞的主要形式,分析了造成山區農村民房震害的主要原因,并根據現行的抗震設防標準以及研究區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該地區不同建筑類型的農村民房抗震設防的具體技術措施。研究結果對于防止和減輕甘肅山區少數民族農居震害具有普遍適用性意義。
關鍵詞:山區農村民房;震害特征;抗震措施
中圖分類號:P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666(2013)04-0525-07
0引言
地震作為自然災害之首,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地震造成的建、構筑物及巖土震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因此,科學地進行建筑場地選址,認真開展建(構)筑物抗震設防是提高建(構)筑物防震性能,減輕地震災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手段。
甘肅省地處黃土高原,是一個經濟欠發達、地震多的省份。對歷史上記載的幾十次中強地震震害統計結果表明,地震共造成甘肅數十萬人傷亡和嚴重的財產損失,其中80%以上的震害及損失發生在農村地區。位于甘肅山區的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受到經濟發展狀況的制約,農居大多較為老舊,房屋建筑質量普遍較差,缺乏抗震措施。同時,由于這些地區多處于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區,地形地貌復雜,地震時容易造成滑坡、震陷和泥石流等巖土地震災害,在歷次地震中造成了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王蘭民,林學文,2006;王峻等,2005;鐘秀梅等,2012;周光全等,2006)。因此,在這些地區,農村民房的抗震設防和加固改造問題顯得尤為迫切。
筆者以甘肅南部山區的東鄉族自治縣為例,考慮到甘肅少數民族山區農居的實際情況,在實地調查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造成農居震害的主要原因和農居震害防御的主要技術措施,對于防止和減輕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居震害,保證少數民族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1地質地貌特征和歷史地震概況
東鄉族自治縣境四面為河流和溝壑,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綿延疊嶂。地貌屬切割破碎的黃土地貌,山坡陡峭,切割較深,山體坡度一般在30°~70°之間,主要有黃土斜梁狀丘陵、黃土梁峁丘陵、河谷階地、川塬臺地4種地貌類型(東鄉族自治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1996)。
東鄉族自治縣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區,南北地震帶蘭州—通渭地震亞帶的向西延伸部位,是甘肅南部的地震高發區之一。縣內發生的較大地方性地震有1590年7月7日的永靖—東鄉6級地震(袁道陽等,2007)。此外還受到發生在鄰區的金城—隴西6級地震等8次地震的波及,縣境大部分位于Ⅴ~Ⅶ度烈度區,造成民房倒塌,人員受傷,受災較為嚴重(袁道陽等,2004)。
2現場調查資料分析
通過查閱地震、地質災害資料,考慮東鄉縣不同鄉鎮的經濟發展水平,選定調查點進行現場調查,調查點分布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