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1999~2007和2009~2012年GNSS資料,在形變場連續變化的條件下,借助多核函數解析與水平運動濾波及利用坐標系轉換公式獲得平行和垂直于斷裂帶的運動結果,給出了晉冀蒙交界區現今水平構造活動的方式與大小:(1)1999~2007年的垂直于斷裂帶的水平構造活動呈明顯的張性活動狀態,在約400 km范圍內年均張性活動量3 mm左右,且基本上是以漸變的活動方式而均勻地過渡;但沿斷裂走向上卻看不到顯著的走滑活動,在400 km的范圍上僅觀察到年均約1 mm的相對擠壓量;(2)2009~2012年平行于斷裂構造的活動仍為壓性活動,垂直于斷裂構造的活動則為張、壓相間的空間變化活動。這種動態變化可能受控于環境應力場的動態調整。
關鍵詞:晉冀蒙地區;構造活動;背景性形變;動態變化
中圖分類號:P315.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666(2013)04-0472-06
0引言
晉冀蒙交界區位于首都圈地區的西部,山西斷裂帶的北部,1989年10月18日在大同—陽高發生了MS5.8地震,之后1998年1月10日在距大同—陽高地震110 km的張北發生了MS6.2地震。從形變角度來看,大同—陽高MS5.8地震的孕震過程有“場”有“源”,非常典型;而張北MS6.2地震的“場”、“源”似乎“不顯著”(楊國華等,1994,2001,2009)。由于當時缺乏GNSS復測資料及針對性水平向構造活動研究,使我們難以了解其地震孕育的現今構造活動背景。近幾年的震情分析表明,晉冀蒙交界區當前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地區。為了監視晉冀蒙交界區的地殼水平形變,中國地殼運動監測網絡在該區布設了70余個測站,并開展了相應的研究工作(楊國華等,2009),但沒有針對斷裂構造活動的研究。因此,弄清該區主要斷裂帶構造活動方式及其大小很有必要。本文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2年資料,并借助多核函數解析與濾波及其斷裂帶走滑與張壓活動的算法等,揭示晉冀蒙交界區斷裂帶現今背景性構造活動的方式與大小(1999~2007年華北及周邊地區相對平靜)及其動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