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便聽聞顧紹培大師性情端莊謹肅,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對待紫砂藝術,總是“于細微處見精神”,每一個細節都不肯有絲毫馬虎。然而,真正與名滿天下的顧紹培相對而坐時,卻發現他并非傳聞中那樣嚴肅刻板,不可親近。恰恰相反,大師氣質灑脫俊逸,卻和藹如鄰家老爺子,言談風趣睿智,可謂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讓人如沐春風……
方圓之間,捕影捉線
在紫砂藝壇,顧紹培的名聲如雷貫耳,常有人將他與前輩宗師相比。作為業界泰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紹培卻顯得十分謙遜。對前輩他始終深懷敬意,但又并不因此而束縛自己,反而敢于創新,突破傳統。他常說,一代藝人應有一代藝人的作品,這些作品要能表現所處時代的精神風貌。為此,他在從藝道路上一直苦苦地尋找著屬于自己的東西。
捕影捉線,就是顧紹培在陶藝生涯中形成的獨特風格。眾所周知,在紫砂壺作品的創作中,器型是十分重要的,無論何種樣式的壺都離不開線條。在顧紹培眼中,線條有著豐富的感情:垂直線有嚴肅、端正之感;水平線有穩定、莊重之感;曲線則溫和緩慢、豐滿柔軟;拋物線有流動的速度感;雙曲線呈現對稱美;自由曲線則給人自由和豐富之感……只有充分掌握并運用好這些線條,才能讓作品充滿生命力和靈性。
從13歲入行開始,顧紹培就一直在探索線條運用之秘。平時,他無論見到什么東西,總要細心地觀察它們的線條。一片樹葉,一塊頑石,一汪積水,f也都試著從中找到形成它們特有氣質的線條。歲月輪轉,在孜孜不倦的摸索與思考中,顧紹培對線條的領悟越來越深……
變化萬千的線,讓顧紹培的作品突破了以往“方就是方,圓就是圓”的單一技法,創作出了一件件“方中有變、圓中寓新、方圓結合、剛柔相濟”的富有個性的紫砂作品。1987年他創作的“高風亮節”茶具,就充分運用了各種線的線性特色。該壺以竹為題,壺體造型主軸線垂直端正,壺嘴、壺把所采用的曲線,有一種竹枝搖曳的流動感。寫實與抒意相結合,含蓄地表達了“形意相依、氣韻生動、題意貼切”的藝術個性。故而,此壺在香港一展出,立刻獲得了很高的贊譽。
制陶50載,半生如一日
也許是出于對藝術大師的崇敬,人們常以為但凡大師都有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然而當談起顧紹培的藝術人生時,他卻給出了一個頗為“失望”的答案——制陶50載,半生如一日……
顧紹培出身在一個陶業世家,祖輩都從事紫砂制陶業。從上小學起,他就很喜歡看外祖母、母親做紫砂壺。于是,長大成人的顧紹培理所當然地進入了宜興紫砂中學學習,不久又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實習。在廠里,顧紹培因為一個不可多得的機緣,得到了當時名望極高的顧景舟大師提攜和指導。雖然不是他的入室弟子,但顧紹培卻深受信賴,顧景舟曾贊許地說:“廠里做大件,交給紹培,我最放心。”
從小在母親嚴格教導下成長起來的顧紹培,一直秉承著低調踏實的作風,在工作中始終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正是這樣的態度,廠里也對他信任有加,許多大件、特大件作品的創作設計任務基本都落在他的身上。整個20世紀80年代,顧紹培幾乎每年都得獎,如“特大扁方鳳耳瓶”、“枕式鳳耳瓶”及1984年在德國萊比錫獲金獎的“百壽瓶”等。而他的盆瓶技藝也在這10年中有了一個飛躍式的提高。
1990年,宜興“第二屆陶藝節”開幕前1個月的一天夜里,顧景舟專區的所有展品不翼而飛,其中包括顧景舟的得意之作——雪華壺。為了不影響陶藝節的舉辦,顧景舟大師連忙挑選弟子學生中的佼佼者,多路開工復制失竊的紫砂壺。顧紹培自然也在其列,不僅如此,他還得到了即使入室弟子也很難得到的“秘方”——雪華壺的全部尺寸。最終,顧紹培復制的雪華壺成為了與原件最相似的造型作品。
復制雪華壺成功后,慕名上門求壺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坝袝r候,‘壺瘋子’三天兩頭往家里跑,趕也趕不走,看上一個壺就軟磨硬泡要拿走,但我舍不得啊?!睉浧鹜拢蠣斪尤滩蛔⌒α似饋恚兄运逯腥颂赜械臑⒚摬涣b:“他們不理解,總以為拿走了再照著原來的樣子做一個就是。完全不明白做壺得有心境,天氣熱了、冷了,都沒有了感覺,不想做就是不想做?!?/p>
道法自然,大小隨心
50年的陶藝生涯,讓顧紹培在藝術素養和紫砂技藝上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憑借一雙妙手,他的作品可大可?。捍蟮?米以上的陶藝花盆,小到可在手掌中把玩的紫砂小壺,甚至難成大器的紫砂大件,有高達1.08米的作品。
例如他的代表作“高風亮節壺”,通高達80厘米,能容水53千克;而“顧氏八式小品圓壺”又嬌小玲瓏,宛若“靈秀童子”?!疤卮蟆焙汀疤匦 币讶怀蔀轭櫧B培紫砂陶藝的特點之一。當問到他如何做到大小器型皆把控得爐火純青時,顧紹培來了興致:“造型設計一定要有節奏感,作品的節奏感越強,它的韻味越足。”
不管大器小器,都要掌握它的韻律、節奏,再加上平衡、和諧,就產生了韻味。顧紹培對大小器型的技法了然于胸,但他更看重的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我認為紫砂造型設計不論大小,都要源于生活、體現生活并高于生活。我寫過一副對聯‘道法自然,妙作心造’,可以認為是我對紫砂創作的一些感悟。”
一件好的作品,靈感與意境是其靈魂。有一次,顧紹培在設計祝壽壺時陷入了瓶頸,苦思無果之下,他毅然放下工作去爬黃山尋找靈感。在黃山之巔,他看到了大自然的壯美與靈性,一剎那才思泉涌,祝壽壺的壺把造型一下子就在腦海中成型。后來,這款以黃山松為設計靈感的祝壽壺,果然成為顧紹培的代表之作。
這樣的例子在顧紹培的陶藝生涯中還有許多,就像他自書的那副對聯所表達的那樣——“道法自然”就是源于生活;“妙作心造”就是用心去做。這是顧紹培從生活中品出的道理,也可以說是他的創作風格,更是他的心路歷程。
薪火相傳紫砂情
顧紹培已年逾六旬,但依然堅持創作,每天至少有半天時間是在泥凳前度過的。這樣的執著與堅持,讓顧紹培的藝術境界又有突破。曾經以擅長紫砂方器聞名于世的顧紹培,如今癡迷于圓器造型的研究,在他看來,所有器型都包含在圓的變化之中,方圓之間密不可分。
如今的顧紹培早已名滿天下,無數人為擁有一款他親造的紫砂壺而為榮。而他對此卻毫不在意,只是笑言:“其他事情,我不在乎,做人還是低調一些好。我只希望在造詣上再有一點突破,至少給后人多留一些好造型?!?/p>
從這句話里,足見顧紹培對紫砂陶藝的“癡”,更流露出他希望將這門藝術傳承發揚的良苦用心。不同于許多名家敝帚自珍,顧紹培從不藏私。他從38歲起就開始帶徒弟,在技藝上傾囊相授,甚至還鼓勵學生向其他名師學習。嚴謹的教學和開明的態度,使顧紹培門下人才輩出,其中佼佼者有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許艷春,江蘇省藝術大師華健、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莊玉林,高級工藝美術師陳依群等。
“先要做好人,再能做好壺?!鳖櫧B培的這句口頭禪頗能表現他對藝德的重視,而這也影響了他的兒女們。他的女兒高級工藝美術師顧勤、顧婷和工藝美術師顧濤,女婿高級工藝美術師湯杰、外甥工藝美術師董健,都繼承了他低調專注、踏實嚴謹的人生態度,在其指導下迅速成長為紫砂界的新生力量?,F在,這批出身陶藝世家的新生代藝術家,不但繼承了顧紹培捕影捉線的獨特技法,更在一步步形成自己的風格。
關于傳承,顧紹培認為這是一種歷史的責任,不是誰要求的,也與思想覺悟高低無關。“當年我們剛進廠,接受了老一輩的教育?,F在輪到我們年紀大了,也要像師父輩一樣把技術教給我的徒弟,我的學生。”
現在,顧紹培的許多學生也開始帶徒弟了,他對此很是欣慰。因為他一直主張“前有古人,后有來者”。“前有古人”才有經典的作品,有先輩的標桿和奮斗目標;“后有來者”才能后浪推前浪,將紫砂藝術發揚光大。在顧紹培看來,“這就像大人培養孩子一樣的道理,就像人生一樣,這是事物的規律?!?/p>
2009年,顧紹培多年精心籌備的“顧紹培紫砂藝術館”開館,館內陳列著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目前,他在各個時期創作的紫砂作品。他希望以此進一步弘揚紫砂藝術,更希望有更多的后來者超越自己。從中,我們能深刻感受到一個陶藝大師對紫砂藝術最熱院,最真摯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