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工藝美術評委。長期從事工藝美術理論研究、行業管理和服務等工作,著有《中國手工藝企業改革》、《工藝美術業新形勢下的發展思考》等著作。
1973—1976年期間,馬達先生在當時的南通市二輕局宣傳科工作。當時南京云錦研究所派了一批學員來到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學習刺繡。就在這批學員中,馬達遇到了與他相伴一生的妻子。1978年,馬達奉調至南京工作,但是他一直心系南通。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他對南通工藝美術事業多了一份特別關注。
幾天前,三角洲雜志赴寧采訪小組見到了馬達先生。坐在會議室的他,舉手投足間透出一派文人的儒雅。面對南通工藝美術現狀和困難,馬達先生提出了他自己獨特見解。
傳統工美 風雨飄搖
工藝美術行業是一個集藝術與產業為一身的特殊產業,有其特殊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影響力。工藝美術種類繁多、不少大師技藝精湛、產品豐富多彩,在當今,傳承與發展工美藝術資源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馬達先生在接受采訪時開門見山。
工藝美術是南通起步較早的文化產業。由于南通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人眾多,技能水平較高,不少作品在國內外都有很好的聲譽。對此,馬達如數家珍:南通的竹雕藝術家“以竹代木”,在全國獨家推出了全套竹料家具;如皋藝術掛毯多次被選作國禮;南通的紅木雕刻產值和從業人員均占據全省半壁江山,被授予“省傳統工藝美術特色產業基地”;南通的緙絲工藝成功牽手國內時裝頂級品牌。
可是近年來,與經濟社會持續跨越發展相比、與周邊城市相比,工藝美術產業發展滯后。如今,南通的工藝美術難以風光依舊了。
“南通的傳統工藝美術正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馬達告訴記者。南通扎染曾是全國最大的出口基地,而今銷量銳減,企業蕭條;刺繡、藍印花布、剪紙、燈彩等一大批享有盛譽的民間技藝也處在風雨飄搖中。
由此,馬達特別談起了廈門的傳統工藝美術。廈門工藝美術業輝煌時期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有漆線雕、箔畫、珠繡拖鞋等傳統工藝品。如今珠繡拖鞋已經消失,箔畫生產也極度萎縮。漆線雕一度作為閩南民間工藝品的代表,具有較高藝術價值,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如今也苦苦支撐。
“工藝美術還面臨著后繼乏人、缺少創新等問題。”馬達告訴記者。由于社會觀念發生巨大變化,不少技藝很難找到合適的傳承人。
誠如馬達先生所言,在南通,年逾六旬的緙絲藝術傳人王玉祥,在找不到人學的情況下,逼著自己的女兒、女婿學。南通藍韻坊布莊工藝美術師黃琦已經五十二歲了,他從事傳統布藝工藝三十多年,自小就跟著師傅學藝的他現在卻沒有一個徒弟,隨著市場不斷縮小,他感覺年輕人中愿意從事傳統手工藝的人越來越少。三十年對于現代的年輕人來說時間太長、成本太高。
不僅僅是布藝,其他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傳承尷尬。據南通市文廣新局提供的信息,目前支撐民間手工藝生產的中堅力量年齡都在五十五歲以上,而四十歲至五十五歲年齡段出現了斷層現象。
傳承發展 貴在探索
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帶給人藝術享受和熏陶,然而,隨著社會的轉型,這些傳統工藝正在慢慢地被市場忽視甚至淘汰。對于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已經到了一個緊迫的關頭。南通的工藝美術該如何發展、傳承?
“南通的工藝美術產業既要保留傳統技藝的原汁原味,又要努力做好市場化的適度開發,才能避免自生自滅。”馬達先生告訴我們。
近年大部分地區建起了工藝美術館,設立了富有特色的工藝品市場。例如蘇州刺繡一條街,揚州玉器工藝品市場、無錫紫砂專業市場等,都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專業特色市場和旅游景點。連民間工藝美術資源相對貧乏的常州,政府也投巨資建立了工藝美術館,設立大師工作室,無償給國內的工藝美術大師使用。
“南通的政府應該加大支持力度。”馬達認為,政府的重視也是對民間工藝美術扶持的一種姿態和導向。如今,很多地方已經設立工藝美術行業保護發展基金,落實大師帶徒津貼制度。例如揚州,每年政府撥款100萬元用于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國家級大師帶徒每月享受1200元的津貼,省級大師每月1000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每年補貼8000元。杭州從1998年起,每年拿出200萬元扶持重點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和發展,重點項目的關鍵崗位還享受工資額10%至15%的特殊津貼。
除此之外,福建、山西等地也在完善保護條例細則,各地都在加大了對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視。
馬達說:“發展工藝美術,南通的當務之急還要推進民間工藝產業化,各個企業要看準自己的目標市場,采取多種形式推進技藝傳承和人才培養工作。積極提升南通工藝美術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采訪過程中,馬達提到次數最多的是廈門的漆線雕藝術。他說,這應該為南通今后的發展提供借鑒。作為廈門惟一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工藝美術品,漆線雕產品的發展之路也定位在規模化。
馬先生說,漆線雕是一種地方特有的傳統工藝,會做漆線雕的人幾乎都在廈門,有很多家庭小作坊散落不同的地方,所以有投資商未來計劃陸續收購這些小型的家庭作坊式企業,擴大經營和生產規模,為企業上市融資,讓傳統工藝品的發展搭上資本的快車,最終走向海外市場,讓中國精美絕倫的漆藝文化真正地“走出去”。南通的不少種類也不妨走走這條有效的發展之路。
傳統工藝美術作為文化產業已被廣泛認同,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對傳統工藝美術品種和技藝的保護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
在與馬達先生的談話中,這位老人對南通工藝美術發展的獨到見解,讓我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