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花開濠河
濠河畔邊,俊美的文峰公園在新年之初就把工藝美術展示作為今年的建設重點。大年初三,一場“非遺文化零距離”的文化活動拉開帷幕,通過展版、實物、現場制作表演等展示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紹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與風采,給群眾獻上一份厚重的“文化年貨”,也喚起了大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意識,成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亮麗窗口。
在微縮農具展臺前,人們細心參觀,雨后的濕草地上擺滿舊時使用的農具。一些爺爺奶奶還給孩子們當起了義務講解員,大家議論紛紛,“這不是我們小時候用的嘛!”“爺爺,這是什么呀?”“這些都沒有了,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了!”。創作者張師傅是個老木匠,卻無心踏入了工藝美術的圈子。“腳踩水車”是他第一個作品,這原本是給孫子做的特殊玩具。沒想到,張師傅越做越開心。
“這些傳統的東西年輕的一輩都不知道,我喜歡做這些,不求年輕的一輩會做,只希望他們能夠知道有這么些舊東西。”如今張師傅家里已經有一百多個這樣的微縮農具,“木梨”“石磥”“牛拉水車”“碾子”“風米箱”“搖籃”……
濠河風景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次“非遺”活動最大的難處在于尋找這些民間藝人們,國有置業的濠河風景區通過通州文化局等部門才聯絡到一些藝人,將剪紙、藍印花布、板鷂風箏、木板年畫等南通本土工藝美術成果在這次“非遺”展示活動中一一露臉。他們就是想利用景區為平臺,給傳統工藝美術提供一個展示機會。今后,還將尋找將展示品種逐步擴大,為工藝美術傳承盡一份力。
濠河畔的沈壽藝術館,青磚黛瓦,始終靜靜地沉淀著工藝美術的精華——刺繡。從我國第一所刺繡職業教育學校——“南通女紅傳習所”到如今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通沈壽“仿真繡”(沈繡)傳承基地,沈壽藝術館走了百年。從“刺繡合作社”、“南通繡品廠”到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從宋金玲、巫玉、莊錦云、陳美玲等沈繡藝術大師到練育英、叢蘭英、吳玥等沈繡第二、三、四代傳人,發展之路如此曲折,但每一步都伴隨傳承沈繡藝術的責任。如今,館內藏品不斷豐富,對外交流頻繁,招生也漸有苗頭,無論是國禮還是任何一件作品,都是沈繡藝術研究領域的精品。帶著刺繡特有的氣質和濠河水的靈秀,沈壽藝術館經過時間的見證顯得尤為韻味,傳承與創新相交融,讓這這張代表南通藝術的名片更加靚麗。
眷戀濠河的工藝美術產品還有南通藍印花布,南通工藝美術大師吳元新1996年在此創建了藍印花布博物館,不僅完整地介紹藍印花設計生產體系,還走進南通,與清華美院合作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印染工作室”。不知不覺,吳元新已經與藍印花布結緣30多年了,他連續多年在清華美院、中央美院等高校院系開設藍印花布技藝選修課,帶領大學生們走進染坊,他竭盡自己所有的力氣在挽救、傳承、創新這一傳統工藝美術。如今,藍印花布博物館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擴建,從原來的一個私人小展館發展到占地500多平方米、擁有5個展廳的專業博物館,藏品從建館之初的200多件增加到1.3萬件、紋樣15萬份。藍印花布博物館不僅僅是吳元新傳承南通藍印花布的一種大膽嘗試,也成為南通工藝美術發展的良好典范。
位于蘆涇港的城市綠谷由舊時陳氏花園而來,園內古樹成群,空氣清新,在這樣的佳地上,還有著更加吸引之處,那便是從古色古香的陳氏書房內散發出的濃濃的工藝美術的藝術味道。
現在這座書房是南通民間雕刻藝術陳列館。書房主房以南通地區民間遺存的石刻文物原件為主,東廂房以陳列南通石刻拓片及相關的地方金石文獻為主,有《女兒經》《便蒙千字文》《孝經集注》等等,西廂房以陳列南通地區民間藝術中有關雕刻的實物原件為主,主要有馬紙雕版、年畫門神雕版、年畫套色雕版、石雕石印模、藍印花布雕刻印版等。
土布是東方文明耕織文化的縮影,而南通的土布染織技術更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之一。在“土布之鄉”的南通必定有欣賞土布之地,百年的城市綠谷里就有這么一方天地。原來,土布并不在綠谷規劃展出范圍內,是南通紡院的一位執著于土布工藝的老師主動聯系城市綠谷,她希望可以把土布與其風格相融相生的城市綠谷里。土布展館內的土布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更新,其中不少展品還是在舊土布的基礎上創新而來的新土布,花色更加時尚。
城市綠谷景區的負責人表示,他們目前只是在做文化上的傳承。技藝上的傳承未能全面實現,希望今后在合適的時候繼續嘗試,在保留傳統工藝美術元素上繼續引進全新展示方式,爭擔地方文化傳承的主力軍。
在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里,有這么一間唯一免費使用的展館,那就是扎染館。
根據市領導的要求,新近開辦的扎染館在1895里尤為顯眼,這不僅僅是一個展館,也帶著許多人保護“非遺”和復興工藝美術的希望。主持這家展館的邵凡女士自1895開園來就在扎染館里演繹著她夢中的扎染和刺繡。扎繡是邵凡和丈夫的最新創意,她告訴我們,在扎染作品上刺繡是對傳統軋染工藝的嘗試和突破,力圖創意出另一種意韻的藝術。果然,效果沒有令他們失望,扎繡作品既有軋染工藝所帶來的印象派似的寫意美,又有刺繡固有的精致美,與純扎染和純刺繡的作品相比,更有一番別樣風情。
因為喜歡,所以無悔。之所以能夠在少人問津的工藝美術行業里堅持前行,邵凡女士的執著讓人欽佩。她的丈夫如今也辭去了學院的老師工作,展館的經營運作主要靠貸款支持著。對于1895,他們帶著感激之情駐留,他們說, 1895是藝術者的匯集地,彼此間的交流溝通,技藝文化上的指點,勝過讀萬本書。如今略過自己摸索的茫然期,邵凡女士說,1895是個有靈氣的地方,讓他們的眼界更高更寬,各界元素的融合豐富了他們的創作,來這里是他們工藝美術路上的一個幸運點。
據介紹,1895園區還將繼續擔任傳承工藝美術的角色,將中國版畫藝術展等引進來,同時,進一步挖掘南通本土資源,把南通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如非遺項目等傳承光大,為其產業化發展積極創造條件,把產業鏈做得更長一些,把特色板塊規模做得更大一些。